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作为历经了1300年悠久历史的一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打破了门阀专制。科举考试制度消除了荐举制度选才缺乏客观标准的弊端。随着政权开放,科举考试参加者愈来愈多。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和相关的规定日趋制度化、严密化。

——摘编自康金红《我国古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刍议》

材料二政治的近代化就是政治的民主化、科学化,就是要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政治生活。而科举制早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不可能产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整个封建统治阶级都非常迷恋这种制度,热衷于维护这种制度。

——摘编自孙学涛《科举制与中国近代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的历史贡献”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2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胶济铁路与近代山东

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东起青岛站西至济南站,是山东最早的铁路。某班级以“胶济铁路与近代山东”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如下史料。

【资料夹】

①清末民初,济南老字号瑞蛱祥绸布店,由专营土布转为主要经营洋布、呢绒等。益都(今青州)民众用洋纱织成的布料做衣服,手纺土布已几不可见。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三)②1905年,胶济铁路运输货物310482吨,到1913年,增加到946610吨。花生、核桃、豆类等原来只在产地附近销售的农产品均经胶济铁路运往青岛,再经海运输出。

——《胶济铁路史》

③益都杨家庄,未有铁路时,是一个偏僻的小村,无商业可言;有了铁路后,成为一个商业繁兴的集镇。单就烟叶交易一项,每年成交值,约有一百万元。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四)

④吾邑人情质实,安土重迁久成习惯,然数十年来,生齿日蕃,物产所入渐有不给之势,(胶济铁路开通后)则多有远游异域以谋生计者,此亦习俗之稍变于前也。

——孙维均《安邱续新志卷八风俗考》

⑤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不讲求精确计时。胶济铁路开通后,司机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开车与停车,不可早到或迟到,乘客也严格按照时间出行。

——赵建修《胶济铁路杂忆》

⑥清末民初,整个临清(运河沿岸城市)市井萧条,较之全盛之时已然面目全非,聊城、德州的情况也差不多;1905年青岛的贸易额比1900年增长了4.6倍,1910年青高的贸易总值已在全国各通商口岸中居第6位。

——《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


从资料夹中任选三则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呈现了共产党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节选)

报道主题报道内容
国共合作(关于红军改编的报道)“第八路军现在已经改编完成, 朱德等愿真诚跟随蒋委员长, 与全国友军一起……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不懈奋斗。”
抗战贡献(关于社会各界贺电的报道)“第八路军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暨前线诸将士均鉴,平型一役, 已佩神威, 捷报传来……此后出奇制胜, 谨电驰贺。”
军民关系(记者报道)“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时,常得到民众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愿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捐款捐物。”
皖南事变(刊登国民政府下发的通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命叛变,袭击友军,已由顾司令长官紧急处置,绳以军法, 将该军全部解散,编遣竣事。”

——摘编自陈鸿《抗战时期<申报>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

评述《申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呈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历史学家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请以“少数民族政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2-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只是一次失败的内政改革,它作为宫廷政变的一部分,那拉后专权使吏治益坏,对于光绪帝变法行为进行限制。

——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1912

材料二

政变以后,所在朝的守旧党,故自以为意得志满,但社会上的心理,却和他成一个反对,依旧趋向着维新的一方面,所以要算做第一次欧化的大动机。维新失败,政治复旧,但是国人思想已变。

——赵玉森《新著本国史》1922

材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增长起来,形成一种政治势力……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开始了政治活动。

——苏寿桐《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1957年》

请以“时代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事的关系”为视角,自拟论题,对上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事作出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03更新 | 156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9年世博会乃是大革命百年纪念的产物。从组织过程来看,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原则。然而,这届世博会却引起欧洲君主国政府的高度警惕,并采取了抵制措施。英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君主国纷纷表态,拒绝参展。但是欧洲君主国的游客在参观1889年世博会后,却不禁感叹:“有关法国堕落的所有说法都不准确;相反,法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胜任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不过,为了展示法兰西强大的殖民帝国形象,本次世博会建造了一个由400个土著人构成的殖民村落,这成为遭人诟病之处。

——摘编自乐启良《法国大革命百周年纪念和1889年世界博览会》


在1889年法国世博会召开前,有关“法国堕落”说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又是否~同意这一时期法国成为“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的发展演变是观察历史的重要视角。研究过去的制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完善今天的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人在论述制度演变时,分析过“有治人无治法”、“法令滋章,巧饰弥多”的现象。没有制度规范时,人们总希望以制度规范来解决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而有了制度规范,制度本身却总会向合法不合理的形式化趋向流变,甚至背离制定制度的初衷。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制度的发展演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吸收元代教训并结合宋朝地方治理经验,在地方实行军政、民政双轨体制,内地建立以布政使司为代表的民政体系;边疆、战略要地设立以卫所、都司为代表的的军政体系,确保了边疆稳定;同时在西南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册封西藏宗教领袖。明中叶后,鉴于南北形势变化,中央政府委派高级文官以“兵部尚书”等名义充任地方总督,主管一省或多省军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担任一省巡抚,主管民政。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巩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东北的蒙古、女真也一度被限制在山海关以外。万历年间还成功抵御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据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明朝制度“因势而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论述。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至少两个具体制度,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明朝除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货币的演进历程一览表

时期

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

时期

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

二里头遗址

出现海贝、仿制贝

北宋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开始出现铜铸币

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春秋战国

形成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明、清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晚清

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西汉至唐初

统一铸造五铢钱

南京国民政府

实行法币改革

铸行“开元通宝”钱

2016

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编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中国历代货币演变的主要趋势,并就其中的一种趋势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主要观点

李翠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精彩篇章。



严耀中

孝文帝太和年间的改革是全面性的,行政改革则是其中心环节,其他方面的改革都与此相关,如社会经济、礼法道德、语言文字等的变化都是与之互动的。由于太和年间在行政制度上的改革,总的导向是权力的集中,对后期的北魏政权来说也有利有弊。



黄朴民

北魏孝文帝改革消除了鲜卑拓跋氏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最终融入汉族之中。同时将南朝地区已趋于没落的腐朽门阀制度在北方地区借尸还魂,卷土重来。所以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主体性,都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与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土壤,桔逾淮则为枳”。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