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概况
改车开放前革命性和劳动性成为道德模范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评选的道德模范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他们或是本职工作的佼佼者,或是被塑造成“高大全”的社会公德楷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道德模范的评选中,一改往日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的局面,出现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的身影。到1989年,全国道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被确立,1995年,基本形成五年一次的评选规律
进入21世纪道德模范的职业身份涵盖了大学生、医护人员、教师、军人、运动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道德模范评选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的占比逐年增多。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评选实行了“两审三公示”的评选公示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等评选工作稳步进行,改革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创新人物、“三八”红旗手评选、最美奋斗者、最美职工、最美志愿者……新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层出不穷。这一时期,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选方式,网络媒体与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紧密相连

——摘编自陈瑶、吉卉《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模范评选机制的演进、特征与传承》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阶段或整个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海洋观的形成与演变同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息息相关,涉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海洋观的演变

中国西方
14世纪之前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古希腊狄米斯托克主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大多推行开放合作的海洋政策。罗马帝国提出“海洋应归罗马所有”的观点。
14世纪—19世纪中期明太祖明确下达“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禁海令。清朝两次颁布禁海令。1608年,荷兰人格劳秀斯提出“海洋在本质上是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的控制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
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1874年,李鸿章提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提出“海权论”,通过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控制海洋通道。
20世纪中期至今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由海制陆的观念,即依靠先进的海上作战平台和智能化武器,从海上对敌岸目标发动打击。

—根据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至少引用材料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认为贵族政治具有两面性。在西方,一方面贵族政治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另一方面,在反对和限制君主权力方面,贵族又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平民具有一致性。中国则不然,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换一个角度说,西方的平民较之中国,不仅受君主压制,复受贵族压制,其所遭受的不平等、不自由愈甚,故其反抗愈力。中国则反之,中国社会等级间有流动性,“今岁华门一酸儒,来岁可以金马玉堂矣”。故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不强……中西虽同为专制,但形式和程度并不相同。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中西对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家的职能是国家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封建国家的统治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劳动人口的编制;二是施行平籴、和买等调剂社会经济的政策,但主要是对人民进行剥削,赋税、专卖和货币都是重要的剥削手段;三是组织军队用于保卫统治集团和统治阶级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四是树立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五是监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根据材料,选取中国古代任一朝代,围绕“国家统治职能”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包含所选朝代,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现代化进程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等西欧国家,随后扩展到北美地区,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潮流。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也做过很多努力,但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为此,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规划。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脚步,现代化改变了国家落后的面貌,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对西方现代化的重大超越,有着改造现代社会弊病的更高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现代形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摘编自中宣部理论局《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中国(或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1-2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代消费理念消费实态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享乐是最高的幸福日常生活消费和公共消费奢靡无度,以角斗、逐兽、赛马、剧场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消费迅速发展
5世纪至15世纪节制是美德衣食住行极端简朴,除宗教歌剧之外,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奢侈有利、节俭有弊到保证积累、有效消费宫廷贵族奢侈消费卷土重来,中产阶级提倡有节制消费;衣食住等日常消费质量大大提升;休闲娱乐和精神消费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消费至上、需求创造生产饮食消费比例下降,物质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成为主要消费项目;汽车等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超前消费成为时尚
20世纪下半叶消费至上,开始倡导适度、绿色、可持续的消费消费强调审美和文化意义,追求个性,炫耀品位;生存性消费比重降低,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比重升高;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消费周期变短

——根据杨魁、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取向》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时期的西方消费活动变化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消费活动变化,解读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024-01-26更新 | 118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红色网络研学活动中,同学们推荐了以下几个红色教育基地。

序号红色展馆解说词
示例上海中共一大会址1921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
行。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
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1江西瑞金革命纪念馆
2贵州遵义会议会址
3甘肃会宁长征纪念馆
4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5陕西延安中共七大会址
6河北西柏坡纪念馆
请按照给出的示例,任意选择两个展馆为其写出相应的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头十年,中国历史在遭受内忧外患的一再冲击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在这十年里,除外部国际形势继续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之外,国内则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寻找并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一是清朝统治阶级,他们在吸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惨痛教训之后,痛定思痛。试图通过仿效日本明治维新,除弊振衰,继续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二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海外立宪派和国内由部分开明绅商群体转化而来的立宪派,他们为实现参政的愿望,试图通过和平请愿等方式,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促进中国由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三是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他们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从而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任一角度,围绕当时的时代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1-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0更新 | 255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师苑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准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为改变民族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寻救亡图存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及至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政党蜂起,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如同一幅壮阔恢宏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身建设史。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使命的过程。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历程特征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所拟论题角度不得与材料中的角度重复,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