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创立初期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组织,主要从事着英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在其特许状的规范之下,该公司逐渐垄断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商业贸易,并成为英国在亚洲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依托。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这意味着争取建立殖民领地已经成为与追求商业扩展平行的目标。17世纪末,英国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对该公司的这种行为予以认可,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商业、政治、军事和司法四合一体的政商机构。此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掌控了印度所有的财富,公司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了,而是“同它竞争的英国大臣和国家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英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该公司的态度,英国议会通过了多个有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别法案,限制和剥夺了其政治经济特权。到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沦为英国政府对印度事务进行日常管理的机构。

——摘编自汪定华《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以对特许状的解读为基础》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一阶段,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1-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画家尹呈忠于2014年创作的油画《工人住进了新村》。曹杨新村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该作品描绘的是1952年6月,上海沪西各厂的先进工人们兴高采烈地搬进新村的场景。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1-24更新 | 4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几经变动,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近900年来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宋高宗赵构认为:“安名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对荆公新学的评价: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新阶段。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铭先生从两个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一是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社会历史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阶级之间、新旧之间的矛盾之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王安石变法派同保守派们的矛盾斗争,正是属于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这次斗争,是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内,极其激烈也极其重要的一个回合。二是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6 . 危机与转型

“中世纪晚期危机”是对1415世纪发生在西欧的饥荒、瘟疫、战争及其导致的人口减少、经济停滞、政治和社会秩序紊乱的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世纪晚期危机”成为西欧中世纪史的重要研究主题,形成了两大主流解释模式。第一种是“衰落论”:通过探寻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是西欧社会相对于中世纪盛期的衰落;第二种是“转型论”:通过探讨危机的影响,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


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是历史解释的基本要求。从上述角度,结合14—15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中的两种解释模式。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左图和右图对应的朝代。比较左图和右图,提取一条关于边疆治理的信息,并加以说明。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社会变革任意一条的表现,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023-11-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等诸多因素所致。

隋朝

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598年)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置进士科,轻“门弟”,重“才干”,“任人唯贤”

唐朝

考试科目种类更加齐全、丰富。唐初较重明经和进士科,后又逐渐重进士科。同时,制举也成为唐代科举的一大特色,即皇帝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制举所列科目,由皇帝亲自选定。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宋朝

考试科目,有进士,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宋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有改动

元朝

科举时存时废,实行共约50年。科举中没有武举的考试科目,此外,元朝还将等级秩序充分体现在科举制度中:将考生分为左(蒙古人、色目人)右(汉人、南人)榜。元朝还通过科举确立了程朱理学在经义上的统治地位

明朝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且明代士人在正式入考前须先获取资格,即进行资格获取考试。另外,明代科考的出题范围及答题格式、语言具有局限性:“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及八股文

清朝

放宽对士人参举的一些限制,科目主要分为常科(文科、武科)、特科、翻译科,其考试和监督管理程序更加复杂严格,八股取士也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同元朝一样,将高压政策、民族等级制度与科举相结合,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摘编自崔毅铭《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僵化的因素分析》


围绕“科举制的变化”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朝代及一种或多种影响因素(可补充其他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①论题须包含所选朝代、影响因素;②阐述时,所举史实须与所选朝代密切相关: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0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唐宋时期,并非所有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所谓“变”……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入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

——刁培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