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中世纪”历史的评价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在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4-03-24更新 | 233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湖南益阳·期末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劳模评选从1950年延续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期间共召开过 15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评选主要是结合劳动竞赛结果而定,主要内容是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以“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为主要代表的劳动模范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先进榜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生产力”是劳模评选的重要依据,“铁人”王进喜就是20世纪60年代劳动模范的代表人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劳模评选主要以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为标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代表的新一代劳模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与潜能,认真钻研,勇攀时代高峰。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民族振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劳模群体的形象相应地转向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多元,有宇航员杨利伟、为国争光的体育明星姚明,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产生的网络工程师贾磊,有拯救国家人民健康于危难之际的功勋模范人物钟南山、陈薇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劳动模范的评选过程“始终直面时代和社会关切”,为时代变迁注入生机活力,绘成一幅“劳动创造美”的生动图卷。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根据材料,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取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8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几经变动,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近900年来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宋高宗赵构认为:“安名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对荆公新学的评价: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新阶段。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铭先生从两个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一是这次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社会历史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阶级之间、新旧之间的矛盾之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王安石变法派同保守派们的矛盾斗争,正是属于新与旧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这次斗争,是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内,极其激烈也极其重要的一个回合。二是为天下理财的成效,发展了生产、扭转了积贫的局势。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3-12-2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新考法·新变化丨结合学者观点考查史学研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政治社会学家摩尔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以英、法、美、中、日、印六国为考察对象,认为各国为了从前工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化方式,分别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另外还有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式民主道路。

——摘编自郭宋《为了现代——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道路”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可整体提出,可分国别提出,可反对或补充新观点),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事件

大公报标题及刊登时间

江阴西门外某校女生,秘密创立“立志不嫁会”,规定:“以立志不嫁终身自主为目的”“凡会员均有劝人立志不嫁之义务”“既入本会当不参预人之婚姻事”

《异哉女学生之立志不嫁会》1917—03—21

湘潭东区某女,因父母亲意见不合许配给两户人家,结婚时发生了抢亲闹剧,上告县政府,但“官不能决”

《抢亲之大笑话》1917—03—22

常宁曾广厚临死前,仍以遗嘱的形式嘱其妻廖氏为其守节

《死人令妻守则》1917—03—23

1917325日的《观剧联姻》载某男女双方交换相片而定婚焉,不用三媒六证;108日《圣诞节嫁娶忙》;112日《新嫁娘英语演讲》

某棺材店老板娘因其十三岁的童养媳吴女“忽触妇怒,乃以毒手相向,击伤要害、并烙其下部周身,几无完肤。十三日,天将破晓,即告绝命”

《虐毙养媳之惨闻》1918—08—29

长沙小西门外某男与同街某娃女,在无媒妁之言、无父母之命的情况下自由恋爱,缔结连理

《洞房香结自由花》1918—10—03

1919329日《自由嫁人之招贴》载,王小风,女,年约十八岁,“情愿自由出嫁”,但要求“一不作妾;二不作婢;三不作娼”。427日的《公主下嫁挑夫》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
黄庭辉离婚19191222日《我对于黄君庭辉改嫁的感想》;192021011日连载《黃女士庭辉改嫁之原因》等

——改编自宋银桂、陈海燕《从长沙〈大公报〉(1917——1925)看湖南近代婚恋状况》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有关湖南近代婚恋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事件时间主要经过
五四
运动
1919年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三千多名学生的爱国行动发展成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一二·九
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大、中学校的爱国学生数千人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引发了全国性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五二○
运动
1947年5000多名学生在南京举行了“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遭反动当局镇压;同日,北平7000余名学生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示威大游行。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四一
惨案
1949年南京中央大学等11所大专院校学生及部分教职员工6000余人举行大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遭镇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国民卷)》等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3-07-17更新 | 3470次组卷 | 32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读材料,完成要求。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嬗变。

时间

服饰情况

民国时期中山装创制后风靡一时。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中山装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国民党党部如此,地方政府机关亦如此。国民党向机关、学校推广中山装,向民众宣传。
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爱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基”,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
文革时期从红卫兵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蓝、黑、灰、绿色充满中国街头。
革放来改开以1979年对世界敞开国门以后,世界最新潮流的时装可以经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电视、因特网等瞬间传到中国。国内的着装者也迎来了个性服装时代,迎来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服饰艺苑的美好春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从表格内容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具体,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3-07-04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建交国变化。如下表。   
19501965197519852015
174910312717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时期并围绕“中国外交的发展”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6-20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