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中国西方
15~16世纪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集我国药学成就之大成哥伦布航行抵达美洲;布鲁诺宣扬“日心说”,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
17~18世纪徐光启从澳门延请西士,募购西洋火炮;黄宗羲写成《明夷待访录》;康熙设置南书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洛克发表《人类理解论》;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赠送英国“君主号”战舰模型等
19世纪“一口通商”体制;鸦片战争后,签订一系列条约;“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开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美国工厂已达数十万家;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方针

——据《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国近代史》整理


上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7年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1977年(河南卷)《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西藏卷)《我的革命理想》、(上海)《知识越多越反动》
1978年《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5年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
1991年描写“圆”的想象物
1994年《尝试》
2001年《诚信》
2002年《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
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2009年(江苏)品味时尚
2010年(辽宁)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

(注:未注明省份的是当年全国卷题目)


围绕上表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符号。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的相关知识,围绕“不同视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宋元明清“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7-11-25更新 | 245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次长时期的世界范围的大变革,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李植枬《整体世界历史初探》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
①孔子②普罗塔戈拉③朱熹④黄宗羲⑤威廉·莎士比亚⑥卢梭⑦梁启超⑧陈独秀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这些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须特别提到的另一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连续地一者对另一者起作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近代世界科技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科学发展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存在过南北地域之争。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都是从西北起家,重用关陇集团和北方士人。据统计,唐代357名宰相的地域分布,生于北方的宰相有326名,占91.3%,而属于南方的宰相仅有31名,占8.7%,南北差别十分悬殊。北宋以后,北方地区因为经历较多的战乱,环境相对不够安定,北方士人在科举中的优势逐渐丧失,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也由此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科举取才举额分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观点一个是从陕州夏县入仕朝中的大臣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一个是从江西庐陵应举入朝的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凭才取人说。

明朝前期,南方士人在科场中仍占压倒优势。为改变进士的地区分布过于不均衡的状况,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江西籍的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此后明朝正式形成南北卷制度。

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来越细。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从此,由科举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而出现的南北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般各地士人不再计较南与北大区域的配额问题,改为关注本省籍士子的会试中试数额问题,已很少南北地域之争的观念了。

—选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结合材料及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取士中的地域之争”选取一个角度,提论题,展开简要的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