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6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的余云岫发表文章,彻底否定中医理论,引发了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医之争。余氏称中医的“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都是说谎”,是“非科学的”,要“一切打空”。恽铁樵从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中医理论,回击了余氏的攻击。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中医也纷纷著书立说,回应余云岫的挑战。

1925年,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遭到了西医界的坚决抵制。此后中西医界关系迅速恶化,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先进与落后之争;而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双方讥讽之言与谩骂之词日趋激烈。

19292月,西医界代表提出了废止中医的议案。在中医界、舆论界及工商界的努力下,议案未获通过。但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没有消除。在论战中,中医不合科学之特性已被充分揭示出来。经历了此次生死抗争的中医界不少有识之士,也深刻意识到中医革新、中医科学化的迫切性。

——摘编自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医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3-10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传统国人的观念中,法律不是一个本于自然正义形成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强制性规范体系,而是能预防和解决一切纠纷的公共政治技巧或治理术。这一套技巧,并非是客观、真实、理性、冷峻的科学,而是因事制宜、无微不至的艺术,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倡导尚贤之治,恩法兼施,凡事可以“活动”“找关系”,强调“实用”“实际”“实行”,用伦理的眼光评判衡量一切。“礼所不容,刑之所加”,“法不外乎人情”等等,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

——摘编自张书勤《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系统论述》


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评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字拼音化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河北·模拟预测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即庚子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908年美国率先决定退还部分本国获得的庚子赔款,并指定将其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此举一出,列强纷纷效仿。

1909年美国开始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受到国内外舆论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明我不索不义之财于中国也,彼凉血忍心之国,固欲以重偿牵倒,久为我国民所反对,此举与我国光明正大的宗旨符合也。”其他各类美国报刊多是类似的评价,还有人说,“美国自动减收赔款,态度之伟大,非言语所能形容,此种态度,代表一股亲密的友谊,并非出于突然……由爱与真理的滋润生长而成”。

《泰晤士报》报道:“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亚东协会演说,略谓中国政府对于美国仁惠之举动极感谢,即全国人民亦罔不感动者。”汪康年说:“近来美国以退还赔款,大得感情于我国。……我朝廷感之,我社会感之。我学界、商界中人且舍近年工约之意见而感之,一似美之此举,义声直震天地矣。”曹锟曾致电美国总统,对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表示感谢。

美国在退还庚款的谈判中企图用先虚报损失再按比例消减赔款的方法来控制赔款总额,德国公使讥讽美国这一做法是伪君子的作风。

此时,国内民间部分人士认为:“庚款者,列强对于清季拳祸之过量惩罚也,一域肇事,而全国受罚,清室既亡,而赔款依旧,揆诸正义,岂可谓平。况非赔款主义乃最近国际法上之重要原则。我国于一九一七年参战,为协约国所邀请实大有助于最后之胜利,所谓庚款,在法理上事实上均应根本取消。”全国教育联合会发表宣言希望各国将不公正不合理的庚款退还中国。

——摘编自仪修斌《民初“退还庚款”事件国内舆论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退还庚款”事件引发的舆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1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历史预测押题密卷B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每有举错,询谋全同: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朝野上下,同德同心……设无议院,民志能如是乎?然博采旁参,美国议院则民权过重,因其本民主也……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1894年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析郑观应的“议院观”。
2024-05-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县城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摘编自《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19123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2024-05-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以一条鞭法为例,“条鞭并夏税、秋粮、均徭、里甲、土贡……。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此所谓积累莫返之害。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此所谓所税非所出之害”。……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於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
2024-05-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史是全人类的共同历史:

1.历史发展的纵线即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演进。

2.历史发展的横线即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人类历史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3.不论是纵向或横向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始终存在。

4.人类历史的横线和纵线在过往几千年中交织互动,推进历史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勾勒世界历史的横线和纵线》

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