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面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发展简图,主要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如图提供的相关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明确,评析客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1-12-07更新 | 264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则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到三个人物,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评述。
沃波尔    华盛顿     瓦特    史蒂芬孙     马克思     爱迪生     贝尔     列宁     甘地 扎格鲁尔     斯大林     卡德纳斯
2023-04-19更新 | 406次组卷 | 8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的中西差距拉大,而创造了欧洲全新发展道路的是六个特殊因素的组合

A.一系列新发现促使欧洲人质疑并最终抛弃了古典思想和宗教文本的权威知识

B.把实验科学和数学研究相结合来研究自然世界

C.培根关于证据、论证和科学目的思想的注入

D.由仪器所推动的实验和观测方法的发展

E.宽容和多元性的社会,而非全体顺从和政府强加的正统性,以及英国国教对新科学的支持;1689年的《宽容法案》

F.企业家的资助,以及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与手艺工人之间紧密的社会关系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阅读上述材料,评析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论点,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 . 【冷战与国际关系】

材料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1989年,共有61人被边防哨兵枪杀.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

1989年9月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亡,史称“公民大逃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要求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合理)
2022-06-02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南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   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黄宗羲思想特点的观点”?
2019-07-0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度,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法律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优先承担公职所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社会地位或者属于哪个阶级;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BC5世纪,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个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848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得到民权。……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但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1924年,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


材料涉及到关于“自由”的诸多探讨。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请以“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为题写一篇历史评述短文。(要求:表述成文,评述有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