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2024-05-1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北辰区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中华文明的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最突出的特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和为贵”的理念始终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阅读材料,选择中华文明的两个特性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创作与时代特征

时间

作品

人物形象

1599-

1602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渴望理想人生、对未来和人类充满信心的青年,他对生活的美好幻想因父亲的暴毙而破灭……在实施复仇计划时,他想改造崩溃的现实社会,又因优柔寡断的性格丧失良机,最终一致涂地。

19世纪

30年代

巴尔扎克《欧也

妮·葛朗台》

葛朗台将全部感情强烈地倾注在金钱上,只知敛财,不知享受生活和天伦之乐。他不顾妻子和女儿的健康,妻子生病舍不得请医生看病,禁闭女儿,每天只给面包和凉水。他的一生可悲可笑,是一个被金钱异化的吝啬鬼。

1929

海明威《永别

了,武器》

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是抱有幻想与爱国精神的热血青年,出于对国家的信任,他志愿参加了一战。但是当他深入战场后,他看到的是死亡与困苦,眼前的战争是非正义的,这让亨利陷入迷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学创作与时代特征”为视角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1-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校历史小组在学习中,读到这样一段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该小组构思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一论文主题,并拟定了部分写作提纲。

第一节炮口下的震撼
第二节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节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自强与求富
第四节变法图强
第五节庚子与辛丑
第六节民变与革命——旧邦新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自拟论题,以题目中的写作提纲整体或其中一部分为基础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4-01-1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15—18世纪中外的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岱生平(部分)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张岱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少年时天赋过人,工书善对,出口成章,被称为“今之江淹”。
成年后的张岱轻佻狂放,悠游于市井之间,流连于山水之侧,斗鸡走狗,走马观花,期间也写下大量的诗作。
崇祯八年(1635 年),张岱在乡试中因文章格式不符规定(八股文)而落榜;于是撰《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讽刺考官不能选拔良才,从此绝意仕途,专心写作。
明亡后,张岱隐居不仕,潜心著述,著有散文集《陶庵梦忆》和纪传体明史著作《石置书》《石匮书后集》等。
康熙四年(1665 年),张岱撰写《自为墓志铭》,体现出保持气节而自持,心态达观却又深深无奈之情。
晚年著《于越三不朽图赞》,从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明代绍兴府八县一百余人进行了褒扬。康熙十九年(1680 年)年底去世,享年84岁。

——摘编自韩金佑 《张岱年谱》 等

材料二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为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摘编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结合以上材料,对张岱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一书目录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一 明代中国
二 穆斯林世界
三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四“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
一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二 实力与弱点
三 国际较量
四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
一 金融革命
二 地缘政治
三 赢得战争(1660-1763)
四 赢得战争(1763-1815)
第二篇   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
一 欧洲之外
二 英国充当霸主
三“中等强国”
四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五 内战与美国
六 德国的统一
七 结论
第五章 “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一 世界局势的变动
二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三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四 总体战(1914一1918)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1919-1942)
一 战后国际秩序
二 战争策源地
三 法国与英国
四 幕后超级大国
五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一 “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二 新的战略态势
三 冷战与第三世界
四 两极世界的解体
五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一1 980)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一 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 平衡发展的中国
三 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 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 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 相对衰落的美国

该书作者主要从经济和军事的角度探讨了大国兴衰的问题,认为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军事斗争对大国兴衰有着重大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3-03-31更新 | 31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8-06-09更新 | 8099次组卷 | 85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类别文献及成书年代记载
地理位置《史记》(西汉)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
《抱朴子》(东晋)(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
风土人情《魏略》(魏晋之际)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
《后汉纪》(东晋)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
《晋书》(唐)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
政治概况《后汉纪》(东晋)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
《抱朴子》(东晋)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人物形象《后汉纪》(东晋)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
《无上秘要》(北周)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
《北堂书钞》(唐)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

——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

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