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大运河(宁波段)/三江口
“海外杂国,贾舶交至”

——(南宋)《四明志》

2:萧甬铁路慈溪(今慈城)火车站
1910年,浙江绅商倡募股款,抵制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借款合约,清廷迫于压力,由商办浙江省铁路有限公司兴筑萧甬铁路。
1913年,宁波至曹娥段完工。
1937年,萧山至曹娥段铺通。
1938年,为防日军进犯,拆除萧甬线轨道。
1953年,萧甬铁路重建,1959年全线通车。

——摘编自钱起远主编《宁波市交通志》

32023年宁波公交网络示意图
宁波建设“八横八纵”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并以绿道串联起沿线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号召居民绿色出行,缓解核心区域拥堵压力。

——摘自“浙江政务服务网”

根据材料提取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与社会变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教皇子午线示意图。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中外历史纲要》(下)2019版41页

材料二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欧洲国家都派了代表参加。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共有26个国家参加,其中来自欧洲20个,亚洲和美洲6个。会议签定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在维持普遍和平的强烈愿望的激励下;决心竭尽全力促进国际争端的友好解决;认识到文明国家集团各成员国的联合一致;愿意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加强国际正义感;深信在各独立国家之间设立一个各国均能参加的常设仲裁法庭将对达到此目的作出有效的贡献……

——《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第328页

材料三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利用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结合所学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2-13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京杭大运河正是其中代表。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其南起余杭,北至北京,贯通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全长约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还沟通着海河、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自古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高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路线,更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通南北连古今》


结合京杭大运河隋唐与元朝示意图的变化,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是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政治史。(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9-15更新 | 32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冀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四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地图册

材料二   相对而言,物质文化是基础。离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则不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物质文化的进步,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物质文化发达,精神文化先进,制度文化也必然进步b。健全的、合理的、规范的制度 不是随便制定出来的,主要就是看其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保障作用大小。

——摘编自周正刚《文化哲学论》


结合材料—《辽宋夏金元部分文化成果示意图》的相关信息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2-12-1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备考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善贾市。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东南有身毒国。

——《史记·大宛列传》

古西域国家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大夏即吐火罗非巴克特里亚考

论据论据出处
张骞到达大夏的时间是公元前128年,而希腊巴克特里亚政权大约在公元前139—前130年之间已被推翻。杨共乐《大月氏西迁时间考》《牛津古典辞书》
推翻希腊巴克特里亚政权的主力有:Asi、Pasiani、Tochara和Sacaruli四个部落。罗马地理学家strabo(前64—前21年)geography
“大夏”(Dat—hea)与吐火罗(Tochara)的希腊罗马读音完全一致。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余太山《塞种史研究》
吐火罗,或曰土豁罗,曰睹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大夏地。《新唐书·西域传(下)》


(1)根据材料一,在故西域国家分布示意图中写出①②③④对应的古西域国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时史料的不同类型。
2022-10-0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地区2023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各个氏族文化区既相互交流,又逐渐交融,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共同奠定基础。

——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材料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畜牧业始终在中国农耕区的周边地区,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农耕文化所同化。随着农耕文化的扩张,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主体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付少平《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

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还依然延续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现局部统一或“大一统”的各王朝都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材料三

   
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五千年·不断裂”为题写一则短文,阐释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文化基因。(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美国人口稀少;19世纪以来,美国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1840年,每个白人妇女平均生育6.14个小孩,到1860年,美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1830年美国的近1300万人口中,出生在国外的人数不足50万,但是1832年,移民人数增加了6万,1837年增加了近8万。1790年,每30个美国人中有1人生活在城市(人口规模在800人或以上的被称为城市);182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是1/201840年是1/12。


(注:图11620~1860年间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图21821~1840年间美国每五年中的移民总数示意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对材料提出一个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2-01-10更新 | 310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考古与历史

材料一   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司马迁写《史记》时曾遍访古迹,晋唐时期发现的石鼓等古物,也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明其制度”“正其文字”“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在欧美建立。20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方法引入中国,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近代考古发现促成其与金石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工作是以考古资料来阐明中国古代文明”,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为新时代的使命。

材料三   中国考古百年成就(部分成果)示意图



(1)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简述考古成果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2021-09-06更新 | 2267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