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是积极有为的治国理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2000多年传统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稳固下来,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出发,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22更新 | 17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政论特点之一即为注意于民本、民族之观念,上复先秦古学,下开近世风气。明初之刘基、方孝孺,与明末清初之黄宗羲、王夫子分别代表此两种趋势,皆对专制天下之弊政加以严重之攻击。然而此数人之学术既仍本之儒家,而明代一般之儒者更不能脱专制天下之结习。如张居正、吕坤诸人流连于尊君思想之中,视刘、方有逊色,他无论矣。故就大体而言,明代儒学仅为转变时期之前夕思想,不足以预于转变潮流之本身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4-03-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基辛格所说,“一次大战的胜利者订下惩罚性的和约,继而自行创造出修约最大的诱因,最后又同心协力将自己的杰作加以摧毁”。在战后的欧洲均势中,重要的离岸平衡手美国失位、英国衰落,两个欧陆最大强国苏联和德国也被摒除在体系之外,西方盟国的敌对态度诱使这两个国家最终得以克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合力推翻了英法一厢情愿立下的和平协定。

——摘编自何逸文、毛维准《重建与崩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踌躇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2-0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在论述“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历史过程时,所拟定的子目标题。

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演变进行分期,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2-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是一种普世适应的文化。华夏与周边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是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一种普世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文明与半文明乃至非文明之间的差异。所谓“夷夏之辨”表面上是族类或种族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文化的差异。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因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身建设史。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便命的过程。党的政冶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断、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镇编自省行语《中国共产学百年政为建段的深寒及历史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历程特征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1-30更新 | 6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中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作了如下概括

第一阶段(500年-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方,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19世纪初)西升东降,同时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格局发生逆转。

第四阶段(从20世纪中期至今)西强东弱,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注:指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为代表的西方)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任意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阶段,史实正确,阐述全面,论证合理)
9 . [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

唐政府中出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紧张局面: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出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唐代政府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这些继承的制度在此期间或被修改,或被更先进、更适用于新形势的体制所代替……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又是对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请以“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清初之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借“封建”这一上古既有的制度寄托其限制君主、实现分权的政治主张。“复封建”既可使很大部分的权力划归地方,增强地方的政治活力,又可重新塑造诸侯阶层,以此来平衡专制君主的权力。应该说,黄、顾等人准确地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分权性质,试图以“复封建”恢复上古三代王制作旗号,莱实行对当时国家权力的重组。所以,“复封建”分权思想是对国家权力布局的一种新的认识,在当时具有明显的思想意义。但是,这些儒生虽通达古今,知识渊博,却很难入官场,更难近政务中枢,实际政治经验或历练很少,在当时只是以在野之身坐而论道,所论“复封建”完全没有可操作性,与实际的王朝政治相去甚远。

——摘编自袁刚、翟大宇《论明清之际“复封建”旗号下的分权反专制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