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8 道试题
1 . 【习近平的文明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
2019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0214月博鳌亚洲论坛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
2023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提取材料中关于文明的观点并进行论述。(提示:若论述中华文明特性可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是积极有为的治国理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2000多年传统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稳固下来,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出发,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22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政论特点之一即为注意于民本、民族之观念,上复先秦古学,下开近世风气。明初之刘基、方孝孺,与明末清初之黄宗羲、王夫子分别代表此两种趋势,皆对专制天下之弊政加以严重之攻击。然而此数人之学术既仍本之儒家,而明代一般之儒者更不能脱专制天下之结习。如张居正、吕坤诸人流连于尊君思想之中,视刘、方有逊色,他无论矣。故就大体而言,明代儒学仅为转变时期之前夕思想,不足以预于转变潮流之本身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4-03-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是一种普世适应的文化。华夏与周边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是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一种普世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文明与半文明乃至非文明之间的差异。所谓“夷夏之辨”表面上是族类或种族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文化的差异。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演变特点
中世纪末期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缘起
1718世纪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
19世纪至一战前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扩散

——摘编自李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蜕变和亚非拉应激型民族主义的兴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选一个阶段围绕“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基辛格所说,“一次大战的胜利者订下惩罚性的和约,继而自行创造出修约最大的诱因,最后又同心协力将自己的杰作加以摧毁”。在战后的欧洲均势中,重要的离岸平衡手美国失位、英国衰落,两个欧陆最大强国苏联和德国也被摒除在体系之外,西方盟国的敌对态度诱使这两个国家最终得以克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合力推翻了英法一厢情愿立下的和平协定。

——摘编自何逸文、毛维准《重建与崩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踌躇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2-0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交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交通的发展、变迁、进步是社会进步轨迹的表征。古代的陆路、运河、近海运输,近代以来的铁路、汽车、航空、远洋运输等方式无不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交通的开辟与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强盛,有利于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通过交通,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摘编自《交通社会学》研究课题组《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任选一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或就中外交通的总体发展,自拟论题,并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2-0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在论述“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历史过程时,所拟定的子目标题。

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演变进行分期,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2-0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六个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2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第二阶段1983年至1986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第四阶段1992年至2003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阶段2003年至201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六阶段2012年至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王健《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六个发展阶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或整体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