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特点如下表所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和合。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即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
在个人进取和担当方面:《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彰显着担当精神。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礼记·礼运》提倡“天下为公”
在国家形态结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摘编自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补充内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国籍翻译家翻译的中国作品
1658年意大利卫匡国(传教士)《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易经》及其卦图)
1687年比利时柏应理(传教士)《大学》《中庸》《论语》
1689--1759年法国宋君荣(汉学家)《诗经》《书经》《礼记》《易经》
1788--1832法国雷慕沙(汉学家)《中庸》(1817)《玉娇梨》(1826)《法显撰佛国记》
1797--1873法国儒莲(汉学家)《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从表格材料中概括某一时期有关文化传播的信息,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史实充分,论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在论述“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历史过程时,所拟定的子目标题。

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演变进行分期,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2-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是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提取的古代,近代部分历史现象。

经济现象小农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商品经济发展、雇佣制、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短暂春天、土地革命、双减双交
政治现象分封制瓦解、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社会控制松弛、荷兰占据台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红色政权、“三三制”
文化现象“百家争鸣”“焚书坑儒”、尊崇儒术、门第观念淡化、“工商皆本”“中体西用”、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工农武装割据”、延安整风
请在三类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三个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联史实,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历史上的东西方茶叶贸易概况。

时间概况
唐代中国茶叶传播至西亚阿拉伯地区,西方就已经注意到中国的饮茶习俗
16世纪欧洲商人、传教士自东返,介绍中国饮茶方式和以茶待客的生活习俗,介绍茶具和其他器具
17世纪至18世纪初荷兰是欧洲最大的茶叶贩运国。荷兰成为最早开始饮茶的欧洲国家。茶叶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价格相当贵,一般人消费不起
18世纪后半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支配了世界茶叶贸易。茶叶成为英国的大众饮料,饮茶之风在英国广泛流行,创造了独特的英国“下午茶”文化,这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19世纪英国人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饮茶的流行推动了瓷器茶具、餐具等的流行。中国外销茶叶主要有红茶和绿茶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30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在解放战争后期,此时的国民党大肆发放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因此第一套人民币面额也比较大(最大为5万元)。20世纪50年代初,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对当时的经济有三点判断:一是他认为此时物价已渐趋稳定并将长期稳定;二是已经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由于技术所限难以防伪;三是流通中的人民币价值过低且在国际市场上无固定价值。基于这三点判断,他向党中央提出发行新人民币的提议,在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后,他开始主持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

材料二   第二套人民币在1955221日正式发行,于1964515日停止流通,其背面都是国徽,正面图像则各不相同,具体见下表所示

第二套人民币券种及币面图像介绍   

面额图像(正面)主色发行时间
1汽车茶、米黄1955.3.1
2飞机蓝、浅蓝1955.3.1
5轮船墨绿、浅翠绿1955.3.1
1拖扯机棕、黄、浅草绿1955.3.1
2火车黑、绿、浅紫粉1955.3.1
5水电站紫、浅紫、浅蓝1955.3.1
3井冈山深绿1955.3.1
5各民族大团结酱紫、橙黄1955.3.1
10工农像1957.12.1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耀显《图像的故事——作为政治符号的新中国初期人民币(1949—195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博物馆中的第二套人民币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角度全面;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19501970年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部分情况介绍。   

高潮时间引进对象手段规模
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借贷,以货物偿付结算;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强调自力更生共计102.3亿元,按20世纪50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0.4亿美元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延期、分期付款、补偿贸易43化美元引进方案,总投资的200亿元
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各类国家大规模借贷,开办合资企业,境外发行外债,出现设立特区思想78亿美元计划,总投资600多亿元

——摘编自陈东林《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8 . 下表是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复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为“进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条件,而“进化“观念也为“新”字涵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
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再次详细阑释了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
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作为革命派的“新中国”理想被正式使用
陈独秀发文驳斥了民初的共和政体。他将“民主”与“共和”观念截然分开,阐明了“共和”也不一定就是民主。在政治变革无望的背景下,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希望从思想文化领域入手,通过改造国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国”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确定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2-12-23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进行了“批判”“发现”“重构”三个方面的工作(下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本态度具体表现
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指出,孔子不再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高不可攀的圣人,儒家学说成为九流之一,九流并美而非儒学独尊成了一个共识。
发现陈独秀说:“九流百家,无一非国粹。”周秦诸子,无一没有研究的价值。“阴阳家明历象,法家非人治’名家辨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也”。
重构胡适提出了一个16字的著名现代文化建设公式:“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摘编自杨宏雨《批判、发现、重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反思与审视》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信息,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信息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2-0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现有研究成果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梳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探寻学术研究背后的经济规律,是历史学习的价值所在。下表所示是几位学者关于近代经济研究的基本观点。

学者研究时段主要成果
何旭艳(2000年)晚清前中期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开销,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重了农村的负担,其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经济政策很难执行下去,最终走向失败
李永芳(2012年)晚清末期指出西方经济的入侵、近代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族田的兼并买卖等因素是清末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
温锐(2016年)清末民初关注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共存发展,指出家庭小农经济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已经融为一体
陈勇勤(2016民国初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但由于工业品进口的大量减少,国内工业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同时,国内出口有所增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

——摘编自许天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综述》


阐述上述材料中某一学者的独立观点或多位学者的综合观点,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观点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1-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