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丰富。以下为几则历史笔记资料表

——选编白姚继荣《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阅读上表,请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简述你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注:史料价值是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史料种类、来源、形式等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19501970年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部分情况介绍。   

高潮时间引进对象手段规模
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借贷,以货物偿付结算;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强调自力更生共计102.3亿元,按20世纪50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0.4亿美元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延期、分期付款、补偿贸易43化美元引进方案,总投资的200亿元
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各类国家大规模借贷,开办合资企业,境外发行外债,出现设立特区思想78亿美元计划,总投资600多亿元

——摘编自陈东林《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中学高一年级成立了历史老师指导的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小组同学在学习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后,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要求同学们就此课题搜集相关史料。经查阅各种图文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源网站,同学们主要搜集到如下史料:

湘军,淮军发展史。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地方督抚在东南地区搞起了“东南互保”
清晚期以来,湖南省多次颁布“米禁”政策(由禁止出洋甚至发展到禁止出省)。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并执掌北洋新军。
清末各地督抚向朝廷奏报的民变匪患丛生的电文,这些上报的电文基本杳无音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政府遭遇国家治理危机”这一宏观历史视野,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3-04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回看中,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摘编自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要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鲜明,史料清楚,逻辑严密。)
2021-07-1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是积极有为的治国理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2000多年传统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稳固下来,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出发,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22更新 | 17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以来,人类在科技领域和经济领域展现了极大的创造力,然而在现实政治领域,人类智慧的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在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建立政治秩序、选择发展模式确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处理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问题等方面,人类无法找到一种符合大多数社会阶层和大多数国家利益的解决方案。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这些不平衡或矛盾现象导致人类文明进程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断层,使人类最终陷入了世界大战的泥淖。

一战爆发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一个多世纪,令人遗憾的是,战争心理和求战思维在国际社会中并未完全绝迹和根除。当发生某些国际纠纷和争端的时候,仍然经常可以听到诉诸武力的呼声和摆平对手的叫嚣。

——摘编自张盛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思考》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3-08-27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早就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人类文明发展史早已证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没有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就不会走出神学统治的黑暗而迎来新世纪的曙光;没有1718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的鸿篇巨制,就没有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胜利。在中国,没有马列主义的传入,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没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没有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启动发展;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出现。

——摘自韩振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7-21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在解放战争后期,此时的国民党大肆发放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因此第一套人民币面额也比较大(最大为5万元)。20世纪50年代初,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对当时的经济有三点判断:一是他认为此时物价已渐趋稳定并将长期稳定;二是已经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由于技术所限难以防伪;三是流通中的人民币价值过低且在国际市场上无固定价值。基于这三点判断,他向党中央提出发行新人民币的提议,在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后,他开始主持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

材料二   第二套人民币在1955221日正式发行,于1964515日停止流通,其背面都是国徽,正面图像则各不相同,具体见下表所示

第二套人民币券种及币面图像介绍   

面额图像(正面)主色发行时间
1汽车茶、米黄1955.3.1
2飞机蓝、浅蓝1955.3.1
5轮船墨绿、浅翠绿1955.3.1
1拖扯机棕、黄、浅草绿1955.3.1
2火车黑、绿、浅紫粉1955.3.1
5水电站紫、浅紫、浅蓝1955.3.1
3井冈山深绿1955.3.1
5各民族大团结酱紫、橙黄1955.3.1
10工农像1957.12.1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耀显《图像的故事——作为政治符号的新中国初期人民币(1949—195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博物馆中的第二套人民币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角度全面;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往往脱离不了西方现代政治发展要求和中国政治发展传统的逻辑这两种基本语境。然而,当我们在追究“中国问题”的根源,试图了解其发展脉络,描绘它未来的发展图景时,却也往往流连于对理想模式的关注,而忘记了中国最基本的政治需要,即处于竞争国际环境中对生存、发展的渴望。对中国来说,无论我们是尝试理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古代政治文明与现代政治实践的困难与努力,或是力图解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结构,从而力图找到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制度与组织安排等逻辑,我们始终要记住一点,就是理解中国政治的需求:在今天,它表现为革命、民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但在昨天它却表现为其他问题,在未来,它还将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政治重心始终在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这个重心,并由此满足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即推动政治转型,提供更多的合法性、体制与秩序。

——摘编自王安华《略论中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现实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8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鲁迅的作品“一切都无法片刻离开中国革命、中国变革这一课题,中国革命问题始终存在于鲁迅的根底里”。1921年小说《阿Q正传》发表于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Q正传》中未庄人对“革命”的反应

革命之前(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革命期间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自由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阿Q找假洋鬼子投革命党却被赶出去后)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他(阿Q)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把总)。他(阿Q)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
革命之后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学者指出,“鲁迅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民族的面孔”,“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从以上角度,说明《阿Q正传》的时代价值。
2023-04-30更新 | 32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