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业资本垄断阶段起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是由伦敦商人合股经营的一种临时性的组织。1600年12月31日,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那里领取了特许状,获得与好望角以东印度等东方国家进行贸易的特权,其他公司不得参与其间。1702年,东印度公司获得英国议会承认,成为拥有军舰和军队、以及在印度宣战和媾和特权的强有力组织。18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通过战争摧毁了法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势力,独霸了对印度的统治。东印度公司凭借暴力,靠不等价贸易和海盗劫掠获取了印度大量财富。
工业资本剥削阶段1813年英国议会取消了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准许一切英国臣民在印度境内自由居住和贸易。1853年,议会通过法案,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公司行政活动的监督,公司董事会失去了在印度任命官吏的权限。1853年法案虽然仍允许公司苟延残喘,但没过多久,这个声名狼藉的殖民机构就被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怒涛冲垮了。1858年8月2日,英国议会通过“关于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英国女王兼任印度女皇,印度总督代表女王治理印度。至此,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的时代正式宣告终结。

——摘编自陈传金《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古代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互动的特征。总体上看,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化是一个有继承有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与发展规律,形式上日益走向精细化,反映了政府管控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互动的持续加深。我国古代乡村治理和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绝非“二元区分”,更多是“二元综合”或“二元合一”。

——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初年,随着皇城墙被拆除,封闭的皇城被改造成了人人可以自由通行的开放空间,皇家坛庙园林也陆续开放为公园。1915年,北洋政府对正阳门瓮城进行改造,同年,展修京都环城铁路工程如期竣工,次年正式通车。这些市政工程便利了城市交通,促使北京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7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提出,北京要建设为现代化的大工业基地,对旧城改造的力度也要加大。在此背景下,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和圆明园等多处公园相继建成或开放。进入1960年代,“先生产、后生活”指导思想的延续,导致北京出现了基础设施缺口极大、违章建筑涌现、房屋居住条件变差、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相继推行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带动旧城有机更新、商业开发带动危改等新方法,同时颁布了相关鼓励配套政策。这些新方法新政策高效推动了城市更新的实施,短时间内补充了生活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了城市功能与布局,也建设了一批国际化高品质功能区,为北京的财政收益和居民生活改善带来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马红杰《北京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北京城市建设”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颁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称冷战结束后,文明之间的斗争将取代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冲突。1996年,他直言“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亨廷顿强调,西方文明将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文明冲突论”一经提出,就伴随着争议和批评。总的来说,学界对他的批评主要是认为他夸大了文明间对立,过分强调文明间冲突的一面。

——摘编自张旭鹏《“文明冲突论”逃蔽了冲突的本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评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7日内更新 | 9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押题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在出嫁时把已传到葡萄牙的中国红茶带到了英国。她不仅爱喝茶,还把茶视为天赐的健美饮料。由于她的宣传提倡,饮茶的风气在英国宫廷里盛行起来,扩展到王公、贵族及富豪,饮茶成为他们养生的妙品和风雅的社交礼节。在凯瑟琳公主等人的推广下,人们群起仿效,饮茶的风气又被普及到民间大众,部分取代了酒成为风靡英国的国饮,所以凯瑟琳被称为“饮茶皇后”。

根据材料,以17世纪的“饮茶皇后”为主题自定标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符合当时历史阶段特征,史论结合)
7日内更新 | 37次组卷 | 4卷引用: 河南驻马店经济开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的新变化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与大趋势:冷战取代了世界大战并最后终结,在和平环境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有发展与改革、非殖民化进程加快,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成整体。

——徐蓝《高中统编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现代史内容解读(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为主题,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从两个方面论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98年西欧与俄国、苏俄(联)的GDP年均增长率情况

时段18701913191319501950197319731998
西欧2.10%1.19%4.81%2.11%
俄国、苏俄(联)2.40%2.15%4.84%1.15%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选取表格中两个相邻的时段,对西欧与俄国、苏俄(联)GDP的发展态势进行阐释,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简介
1917年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阶段由三个各不相同的时期组成。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排除中央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的机会,因时局影响未被利用。1921年,苏俄开始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领导层制定了三级计划并研究了预算体制
20世纪20年代末~1951年巨大的成就和许多错误甚至罪行……文化繁荣和恐怖古拉格同时并存。国民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生产结构进一步强化
1952~1964年尝试提高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住宅建设,人们从公社房搬到单独的住宅。在国际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65~1975年指出了计划体制的不足,还对经济职能进行了深刻变革。20世纪70年代,野心重新取代了健康的经济思想,改革陷入停滞
1976~1985年开展强化劳动纪律、反酗酒运动及反腐败斗争;在减少计划指标数量方面虽然也在继续努力,但态度并不坚决
1986~1990年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接受西方指导,出台“500天计划”,以迅速地向市场过渡;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俄)联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89~1793年的法国妇女运动

时间概况
1789年妇女们带头发起面包暴动,挺进凡尔赛,“男人占领了巴士底狱,女人拿下了国王”
《人权宣言》将国民分为两类:“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妇女就是被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的“消极公民”
1790年起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女性俱乐部在法国的城市甚至是农村成立。据统讯,队1789年起,法国共创建了56个妇女俱乐部
1792年一位妇女向立法议会发表讲话,要求还给妇女“被长期剥夺了的自然权利”“既然妇女和男人分担了革命的风险,为什么不能和男人共享革命的成果呢?”
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机中”。虽然女性被排斥在国民自卫军之外,但她们仍然以各种方式投身到保卫祖国的行列之中
1793年“革命共和派女公民俱乐部”在巴黎成立,该俱乐部规章第一条规定:该社团的目标是“武装自己,为保卫祖国做贡献”;还明确提出“新宪法中有关男性普选权的条件应扩大到妇女身上”

——摘编自蔡黛云《法国大革命中的妇女运动》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阐述完整。)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雕版图书之传播迅速,宋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若是写本,无论躬自抄录,或请人假手,都旷日废时,缓不济急,图书传播之速度与广度均嫌迟缓与狭隘,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印本图书流行,购求容易,学者易得书籍,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南宋时,刻本书已超过写本书,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对读书穷理、创作评论生发许多影响。李约瑟强调,“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改变学术和著述风尚的一种原因”。当时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重镇、知名刻书中心;刻书既丰富多元,藏书家亦随之兴起。

——摘编自张高评《宋代雕版印刷与传媒效应》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阐明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7日内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押题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