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4-24更新 | 283次组卷 | 3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 各项制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 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 田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 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如 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根据材料观点,任选一个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1-17更新 | 172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法律
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除1975年、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基本没有立法活动
1979—1992年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
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
1993―2003年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
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引用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11-19更新 | 178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你是否认可材料作者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022-06-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安东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中央驻地变迁一览表

始驻期离驻期驻地
19217192210上海
192210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北京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中共三大前夕上海
中共三大前夕19239广州
1923919274上海
1927419279
10月初
武汉
19279
10月初
1933年春上海
1933年春193410月长征开始瑞金
19351219367瓦窑堡
1936719371保安
1937119473延安
1947319493西柏坡
19493至今北平(北京)

——摘编自刘绍汉、冯全主编《光辉的历程》等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共中央驻地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6-14更新 | 20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观庙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3次组卷 | 5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谭嗣同(18651898),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下令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最终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摘编自梁启超《谭嗣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谭嗣同作为“为国因变法而流血第一士”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2-03-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襄城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素称发达,近代世界所赖以建立的各种基本发现和发明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对世界科学技术产生影响的重要发现和发明至少有100项,因此在中世纪漫长岁月里中国在科技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就其对社会历史进程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而言,可以说是近两千年来震撼世界的、具有革命性的超级发明。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2-03-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内乡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迎元旦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说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话:“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来说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任何哲学的产生,是以前人已取得的思想成果作基础的。后人要创立新的哲学,往往要踏在“前人的肩上”。

——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从图中任选两件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论述两次历史性事件之近代中国各阶级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件史事件,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杞县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