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整理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近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演变状况的一些学术观点

遭受破坏和停滞不前1893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效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4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毛泽东也说:”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获得发展联邦德国汉堡大学专门研究中国手工业的许特博士说:“中外不少学者认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破坏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我则认为,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如山东的草帽辫业、烟台和无锡的花边业、广东的抽纱业、北京和天津的地毯业、江南一带的蛋品加工、火柴、皂烛、卷烟、针织以及猪鬃加工等。”有一些国内外学者也有同样的看法。

——摘编自杨宇清《中国近代手工业的演变与反思》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条或多条信息,提出关于近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就所提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2021-09-1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开学定位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大鹏(1857~1942),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人。他1890年开始写日记,连续记了51年,现尚存有41年的日记,编成《退想斋日记》一书。

民国二年正月初一
来给刘大鹏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挡),莫能食其肉而寝其皮,为此生之大憾也!"“恐众怒难犯,不得已偕行抵县”,“勉强应承本县(太原县)临时议会议长”。
民国三年“大清宣统六年春正月初一日壬子
自宣统三年,逆首孙文倡行革命扰乱中华。逆臣袁世凯乘势与贼共和,逼君退位。四年壬子春正月,袁即成临时大总统,改行阳历。……予本清人,岂能随世沉浮,奉贼之朔乎?叛逆逼民遵行新历,而民皆置若罔闻,仍行旧历,而以今日为元旦。”.“登堂祭祖时,仍戴顶帽,不从叛逆之制”。
民国四年投资柳子峪西坪窑(煤矿)。担任太原县煤矿事务所干事。被众人推举为太原县商会特别会董。
民国十八年元旦“家中包扁食以贺阳历之新年”。

——摘编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约在16世纪以后,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时讲西学的人将science译为“格物致知”,简称“格致”。汉语中的“科学”是个地道的外来词,源自日本近代学界,首创这个词的是日本学者西周。1874年,他出版《百一新论》一书,将science译为“科学”,有“分科之学”的含义。1897 年,康有为在其

《日本书目志》中引进了“科学”这个词,较严复译《原富》《天演论》时使用“科学”一词为早,一般认为康有为是国内公开使用“科学”术语的第一人。民国初年,“科学”开始逐渐取代“格致”在中国学术界流行开来。1915 年,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刊物取名为《科学》,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科学”一词成了science的定译。

——摘编自吴海江《文化视野中的科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格致”“科学”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1-04-29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南锥体共同市场等。各类新兴经济合作机制覆盖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主体部分是号称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和东亚“10+3"。1999年,三大板块的国内生产总值合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1%。除了区域化之外,当今世界还日益呈现出分层化的趋势。在(财富》杂志1996年出版的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共计占85%左右,而包括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企业总共只占有15%的比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现代经济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基本特征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给予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1-04-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1年,德意志人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上,系统详尽地论述了他的贸易保护理论。李斯特针对流行学派的“价值理论”和“世界经济学”提出了“生产力论”和“国家经济学”,用以说明实行普遍自由贸易的空想性和保护贸易的必要性。与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并不在于它所积聚的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它的生产力水平。因为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它和财富的关系如同树和果子,结果子的树当然比果子价值更大。所以,一个国家的国外贸易不能单纯从某一特定时刻的物质利益所得来考虑,而应着眼于国家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要尽量减少对国外贸易的依赖性,发展国内生产力。

——摘编自曹英《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评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子夜》是作家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线索,反映了1931年左右中国的社会环境。

小说梗概如下: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缠绕在一起。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他热心于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双桥镇为基地建筑起他的“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期间,他与美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代理人赵伯韬进行斗争,有时他根本不把赵伯韬放在眼里,要和他决一高低,但当他在金融市场失败后,且得知赵伯韬有美国老板撑腰时,却又表现得“再也振作不起来”,甚至产生了“有条件投降”的想法。最终,由于合股人杜竹斋的倒戈相向,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破灭。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对它的评价和研究众说纷纷,如《辛亥文化革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近代新文化主体思想形成与发展评述》等,这些文章名目反映了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特征的理解。

——摘编自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某一思想文化,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文章名目,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早期阶段所带来的得失成败问题,中外学者基本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途径,”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应该积极肯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离中国近代化的总目标相距甚远,“不会有直接的结果”。第二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给中国准备了某些争取国家独立、培养资本主义萌芽、实现资本主义化的前提条件,但又同时保留着自己的全部矛盾性和落后性,保留着阻碍私人企业发展的封建垄断,很难发展近代化。第三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从根本上阻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却没有为持久的近代化创造条件,那些年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错失了机会的年代。

——李德征《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