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物质利益经常存在差异和分歧,这些差异和分歧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会导致对立和冲突。如果政治制度是机器的齿轮的话,那么政治妥协则像是齿轮的润滑油,使政治制度能够良好运转而不致于崩溃。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离不开妥协。

——摘编自程同顺《论政治妥协的价值和规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妥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子夜》是作家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线索,反映了1931年左右中国的社会环境。

小说梗概如下: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缠绕在一起。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他热心于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双桥镇为基地建筑起他的“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期间,他与美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代理人赵伯韬进行斗争,有时他根本不把赵伯韬放在眼里,要和他决一高低,但当他在金融市场失败后,且得知赵伯韬有美国老板撑腰时,却又表现得“再也振作不起来”,甚至产生了“有条件投降”的想法。最终,由于合股人杜竹斋的倒戈相向,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破灭。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德裔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说过:“有宪法上的各种规定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受宪法制约的政府的存在。所有长时间存在着的政府以及许多其他政府都具有某种模式(宪法)。这种模式可以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在先进的文化条件下,常常是这样做的,有时用一种有条理的汇编、一部法典表达出来。”


你是否赞同材料中“有宪法上的各种规定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受宪法制约的政府的存在”这一观点?并结合近代西方国家的史实说明理由。
2020-11-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观点加以论证。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郡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对它的评价和研究众说纷纷,如《辛亥文化革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近代新文化主体思想形成与发展评述》等,这些文章名目反映了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特征的理解。

——摘编自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某一思想文化,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文章名目,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早期阶段所带来的得失成败问题,中外学者基本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途径,”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应该积极肯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离中国近代化的总目标相距甚远,“不会有直接的结果”。第二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给中国准备了某些争取国家独立、培养资本主义萌芽、实现资本主义化的前提条件,但又同时保留着自己的全部矛盾性和落后性,保留着阻碍私人企业发展的封建垄断,很难发展近代化。第三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从根本上阻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却没有为持久的近代化创造条件,那些年就是中国经济发展错失了机会的年代。

——李德征《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同时很多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非但没有造成文化断层,还发展了传统文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改造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的内发性,可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摘编自《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一点思考》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对国民性的改造,是对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始,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如陈独秀通过“最后觉悟之觉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仍然是指向国家、社会和群体的改造和进步,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主线……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疾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