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计数的变化”,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作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

——摘编自张恒涛《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

围绕材料,结合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3-09-06更新 | 63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2 . 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消费大众化。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其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18更新 | 125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比例(%)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8

36.52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68

63.48

总计

6854276

2373435

65.73

100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中央官制地方管理
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那国并行制推恩令
隋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
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通判、转运使
中书省行省制度
废丞相设内阁
南书房军机处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06-07更新 | 145次组卷 | 3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材料二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提取材料中关于世界文明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结合,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25更新 | 179次组卷 | 3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法律
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除1975年、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基本没有立法活动
1979—1992年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
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
1993―2003年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
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引用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11-19更新 | 180次组卷 | 25卷引用:海南省华中师大琼中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观点,并选择一个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建议。可以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启示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自拟论题,论述有据,论述准确,表达清晰)
2022-10-31更新 | 285次组卷 | 14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北宋时期与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并且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庆历和议”,内容包括:与辽维持已有边界,与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钱物,称为“岁币”、“岁赐”。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要求:观点明晰;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浏失,它必商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08-19更新 | 353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漳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