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 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蚀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 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清末新政时期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新政的关系,是学界关注的一个新的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

类别
项目
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文童行伍新式学生不明合计
人数(人)
比例(%)
54
45.4
16
13.4
12
10.1
7
5.9
10
8.4
7
5.9
3
2.5
3
2.5
6
5.0
1
0.8
119

2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任职频率统计

总督省别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云贵东三省
人次101161513111373
频率0.91.00.51.41.21.01.20.60.6
巡抚省别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新疆浙江江西广西
人次1712141813116111012
频率1.51.11.31.61.21.00.51.00.91.1
省别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广东江淮奉天吉林黑龙江
人次1187341424
频率1.00.71.80.81.04.01.30.40.8

3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离职原因统计单位:人,%

类别项目开缺回任裁缺其他合计
总督人数
比例
3
3.4
26
29.2
3
3.4
7
7.9
6
6.7
6
6.7
26
29.2
0
0
12
13.5
89
类别人数
比例
19
11.3
53
31.5
10
6.0
14
8.3
3
1.8
16
9.5
29
17.3
2
1.2
22
13.1
168

4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任期时间统计单位:年,%

类别省别5年以上453423120.510.5年以下未到任合计
总督直隶
两江
陕甘
闽浙
湖广
两广
四川
云贵
东三省
1
1
2
1
1
2
1
2
1
1
1
1
2
3
1
3
4
1
2
1
1
1
1
2
3
6
6
3
7
5
3
3
3
1
4
3
1
4
10
11
6
15
13
11
13
7
3
合计2346178371289
百分比2.23.44.56.719.19.041.613.5
巡抚江苏
安徽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浙江
江西
湖南
广西
贵州
湖北
广东
云南
江淮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1
1
2
2
2
1
1
1
1
1
1
1
3
2
1
1
1
1
1
1
1
4
2
1
3
4
1
2
4
5
5
1
1
1
1
2
3
1
3
1
1
2
1
1
3
1
1
2
1
9
5
7
8
5
6
1
5
2
4
2
2
5
1
1
1
2
2
1
4
2
1
1
1
3
1
1
17
12
14
18
13
11
6
11
10
11
12
8
7
4
3
1
4
2
4
合计02121334246617168
比例01.27.17.720.214.339.310.10

5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在职年龄统计单位:岁

类别省别190119021903190419051906190719081909191019111912平均
总督直隶
两江
陕甘
闽浙
湖广
两广
四川
贵云
东三省
78
71
65
72
64
66
63
64
43
72
66
73
65
67
64
65
44
66
67
76
42
42
51
62
45
67
68
77
67
43
52
63
46
68
47
73
68
44
53
64
47
69
48
45
69
45
54
65
48
46
49
65
70
70
52
55
52
48
47
50
60
53
62
64
56
53
49
48
51
61
54
63
65
49
57
56
64
68
62
46
63
66
50
58
56
65
69
63
47
36
66
51
67
57
66
51.3
62.4
58.9
66.1
58.6
54.6
59.1
58.5
57.4
巡抚江苏
安徽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浙江
江西
湖南
广西
贵州
湖北
广东
云南
江淮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46
59
42
40
63
43
64
77
74
59
59
73
40
64
41
53
47
65
41
56
44
65
78
75
60
60
74
41
65
53
54
55
66
60
48
45
64
48
58
59
61
43
42
57
54
55
56
67
61
49
46
65
49
67
60
44
59
67
58
55
66
57
45
62
50
57
66
50
64
44
45
56
59
56
51
60
46
60
60
58
58
63
68
58
57
48
52
61
47
64
61
59
59
64
44
39
32
59
47
47
47
66
65
61
52
59
59
60
53
46
40
33
60
48
48
48
67
49
62
53
71
60
61
48
47
41
34
61
49
41
49
50
50
43
41
72
61
62
49
48
42
35
62
50
42
50
51
51
44
42
58
62
60
50
49
55
48
53
43
51
52
50
69
52
55.5
55.2
53.2
53.8
58.8
54.0
62.2
58.1
58.2
50.6
46.2
58.9
47.5
60.6
50.8
56.0
48.5
44.2
49.5

——摘自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依据表1~表5的内容推断清朝末年督抚任职情况对清末新政的推行产生的影响。(明确写出推断结论;提取材料信息,加以说明)。
2022-11-14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政府谋求强化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鉴于此,殖民地民众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大辩论。这场政治大辩论从伸张殖民地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步发展到否认英国对北美的宗主权,他们阐述了反对英国政策的理由,为进行革命寻找理论根据。通过这场辩论,北美民众对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的认识更为清醒,维护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信念逐渐明确。欧洲的政治哲学在辩论中转化为北美民众的常识,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治自由主义。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出现了“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康涅狄格妥协方案”。“弗吉尼亚方案”提出“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照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进行分配”,“完善中央政府的组织,国会设两院,国会外增设行政和司法机关”,试图通过一场平静的革命,把陈旧无能的体系扔在一边。而“新泽西方案”则主张统一赋予联邦国会征税权、管理商业权、司法权,同时保留邦联条例关于大小州有同等表决权的规定。此次制宪会议最终通过了“康涅狄格妥协方案”:中央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不得受地方侵犯;各州立法不得与中央相违背;两院制立法机构中,众议院每州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数目决定,每州都有两名参议院代表。该制宪会议辩论进行了近4个月,最终达成的宪法草案对美国宪法、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张友伦等《美国通史: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展“政治大辩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具体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历史研究中有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的两种观点

观点学者代表理由
本质不同说林增平戊戍维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而这一期间所谓的“新政”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和弥合同帝国主义的裂痕而改变其统治方式的表现;戊戌维新的最高目标是要求开国会、立宪法,把中国变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而这一时期的“新政”主要仅止于封建统治机构做某些改变
主要方面相同说张连起背景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目的都是巩固皇权、变法图强、振兴国家及适应资产阶级的某些需要
内容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后果前者失败,后者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果
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观点,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2024-05-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

——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近日,第十八届(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推介活动评选结果揭晓,丽水市博物馆的“华彩归来——明清外销瓷精品展”经过多轮评比,从53个陈列展览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十大精品奖”,其中共展出323件(套)精品外销瓷器,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下列是其中的两件展品:

图1,“满大人”源于葡萄牙语mandar,意为“统治或管理”。17至18世纪外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以文字、绘画记录所见所闻,由于西方社会对“满大人”生活的好奇,满大人图案出现于外销彩瓷之上,而后逐渐运用于其它外销工艺品上。

图2,盘心主题纹饰分别绘“耶稣诞生”“耶稣受难”“耶稣复活”等内容,图案摹仿荷兰艺术家简·路肯绘制的《圣经》版画。瓷盘图案特征与原始版画相同,而版画的室内建筑结构则被更符合中国审美的园林景观所取代。这套版画于1734年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出版,后来被送到中国,成为订制瓷器的样稿。

——江敏《丽水文旅》

参考材料,运用相关史实,围绕丝绸之路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市场经济酝酿于成化、弘治时期,开始正式形成于嘉靖、万历时期,至康熙中后期到雍正之时最后形成。乾隆时期,随着国家大一统的真正出现。边疆地区市场得到开拓,内地与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尽皆纳入全国的市场网络之中.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一部明清史就是一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酝酿、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中国早期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是构成明清商人队伍壮大、地域商人集团勃兴的重要社会背景。中国早期市场经济也应是中国历史走向空前巩固的大统一和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后形成的经济条件。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并非全是海外舶来,明清早期市场经济是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张明富《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1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长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以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任务。某同学参加了学校主题为“讲好长江故事”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笔记一2020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笔记二荆楚文化是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湖北以其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特征,逐渐形成了崇尚 自然、富于浪漫想象、人与自然深度和.谐的文化理念:在近代历史变革中,湖北也是长江流域的首倡之地,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在同西方接触过程中,湖北人精研西学,走出长江,勤劳付出,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打造荆楚文化

大品牌的思路与建议》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围绕“讲好长江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要求:古今不限、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2024-03-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就人们从总体上认识现代化究竟是如何在全世界因地而异的这个问题,中国一直占有一个相当突出的地位……在中国,影响现代化的因素,不管是本土的诸种前现代化条件、国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还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人推行的各项政策,都不是其他任何地方种种因素的一模一样的复本。中国的这些因素只适合一种与众不同的社会背景,即特殊的中国背景……中国背着沉重的包袱,也带着有利的条件,踏入现代世界,这些包袱和有利条件都可以从今天中国发展水平的格局上反映出来。

——摘编自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提炼一则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认识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27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生动再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剧。

材料一   《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待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

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觉。

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

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

材料二   《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

——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邮政、香港邮政和澳门邮电在20181030日共同发行《港珠澳大桥》纪念邮票。

方寸间展示国家记忆

邮票说明
中国邮政

青州桥桥体上的“中国结”造型与画面前景的三地地标性建筑(香港会展中心、珠海大剧院、澳门大三巴牌坊)形成呼应,寓意三地紧密相连。


香港邮政

一套四枚邮票以港珠澳大桥的中英文名称为设计重点,分别印上代表香港的H和“港”字、代表珠海的Z和“珠”字、代表澳门的M和“澳”字,以及表达“大桥”之意的B和“桥”字。这些字母和文字与背景的线条图案交织成细密网络,象征公路网络紧密连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融合。


澳门邮电

小型张展示了青州桥“中国结”造型桥塔的标志性景观,并衬以洋紫荆、簕杜鹃、莲花,分别代表香港、珠海和澳门,象征港珠澳三地连成一体。


结合史实阐释港珠澳大桥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