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一批国人东渡日本,试图实现医学救国。1900年开始,中国出现以学医者为主体人群的留日风潮。人数从1904年的23人增至1907年的95人,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1905年受日俄战争影响,人数逐渐增多。留日医学生学成归国后,集中从事医疗和卫生行业,通过创办杂志、创办医学校、投身医学教育、创办医药协会、译注医书、推动卫生行政法规等推动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推进西医的本土化。

——摘编自邱柳柳《近代中国的医学救国之路》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但百年来由于西医对中医的偏见,致使中医生存举步维艰。19542月,政务院批准《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决议》强调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强中医工作,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195512月,中央卫生部发出《积极领导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要求全国西医积极参加学习中医,中医行业由此逐步纳入现代国家医药卫生体制。

——摘编自王成诚《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中西之争——以中医政策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留日医学生增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央要求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中医和西医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一则社论

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

……在过去一年内, 中朝人民部队就歼灭美国侵略者及其帮凶军241900余人……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在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条件下, 大规模建设是否可能呢? 答复是肯定的。在过去两年中,我国人民曾以极大力量投入抗美援朝的斗争,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反而加速了我国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一九五二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65%。

为了实现伟大的国家建设计划, 需要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努力,农业也需要迅速发展, 国营商业、合作社和私营商业都应该努力作好物资交流的工作,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既已胜利地结束了经济恢复时期而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就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

一九五三年的任务是巨大的。完成一九五三年的任务,整个五年计划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这对于今后四年的工作是有决定意义的。

——摘编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九五三年元旦社论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有人依然坚持“先华夏而后夷狄”的观点,但“华夷一家”的观念已成为这一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基调。唐太宗指出“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集中体现了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于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央地区的袭扰,唐朝军队给予了坚决反击。面对境内和周边众多和复杂的少数民族,唐朝政府借鉴了秦汉以来的诸多经验,设置了众多羁縻府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并对他们进行册封。为进一步密切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唐朝与吐蕃和亲后,文成公主积极向吐蕃传授中央地区的耕作方法,教藏族妇女纺织和刺绣。同时,与吐谷浑、突厥等民族的互市,不仅使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茶叶、粮品等生活资料,也使中原地区得到了农耕生产所需的马匹等耕畜。

——摘编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民族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得以实施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朝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4-06-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期的英国国内矛盾突出,民生问题此起彼伏;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仅使这一情况加剧,也使传统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被进一步放大。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以“福利国家”来对抗纳粹的“战争国家”,催生了《贝弗里奇报告》。战后英国随之掀起了一个实践“贝弗里奇计划”的高潮。成立于1900年并致力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获胜,组建了工党政府,并相继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儿童法》《住房法》等社会保障法律,英国逐步被建成为现代的福利国家。

——摘编自孙涛《福利国家建立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1972~1973 年度与1981~1983 年度英国福利支出比较表 单位:百万英镑

年度

项目
教育国民卫生服务住房国民困难补助家庭补助保险金
1972~197338.5028.0017.006.814.2136.80
1981~1982138.02144.0152.0149.1036.67206.01

税收与福利支出对收入的影响表:(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每月收入5080100130
儿童津贴13.0013.0013.0013.00
家庭津贴22.5517.6013.898.29
家庭收入补助22.507.5000
家庭免费早餐5.005.0000
纳税0-7.88-13.88-19.88
国民保险-4.50-7.20-9.00-10.80
实际收入108.55108.00104.01110.61

材料三:由于失业津贴较高,再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救助,英国许多失业者不愿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甚至出现一批从来没有工作过的成年人,其数量高达100万,他们多在街头游荡,无事生非。另外,由于福利支出所需资金最终是由就业者来承担的,这就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因而企业主努力采用各种手段裁减人员,或者将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

——材料二、三摘编自刘章才《英国“福利国家”困境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家人和教会高层的手稿中,中国是这样一种形象:虽然名义上远在天边的皇帝是国家统治者,实质事务确是由经过考试制度拔擢的文官系统掌控,日常生活则由复杂的风俗习惯所规范,如此,社会和谐才得维持。

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施爱东对于西方与中国形象相关的漫画和插画进行研究。1618世纪的欧洲人很少深入中国内地,图书插画中的中国元素,除了贯穿于整个1619世纪的大辫子,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元素主要是汉子、佛塔、凉亭、商铺、轿子、码头、牌坊、灯笼、纸伞、对联、拱桥、打牌、喝茶、放风筝等,这些插画表现了一个宁静安乐的异域东方。19世纪大量西方商人和冒险家开始深入中国内地,图书插画中的中国元素也相应的扩增了。前两个世纪出现的中国元素依旧会出现在19世纪的插画中,但是,从出现频率看,表现宁静安乐的元素明显偏少,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颓废的鸦片烟管、戴枷的囚犯、路边的乞丐、求神拜佛的男女、阴沉的街道、女人的小脚……

——摘编自《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构建的中国形象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05-2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皇帝为了彰显“同文之治”,集翰林学士等数十人,以明代《字汇》等为蓝本,于1716年编纂完成《康熙字典》。字典收字宏富,将历史文献中存在的匈奴语、吐蕃语等“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亦广泛搜录。同时,根据楷书的结构,按照笔画为序呈现,确定正字规范,明确标准读音,使该字典成为字书之“典常”。编者对每一个字条的释义究其详尽,例证多引自历代名家的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蔚为大观。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成书后,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也被西方汉学者当作学习汉字的“金钥匙”。

——据盛培林《<康熙字典>与塞缪尔·约翰逊<英语词典)之对比研究》等

材料二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大量外来词及不规范的表达方式进入英语。为“保持我们语言的纯洁”,1755年,在出版商的赞助下,约翰逊编写了《英语词典》。词典重视语法规范,对每一个词条追根溯源,条分缕析,从《圣经》及莎士比亚、培根等大师名著中选取大量的例证,突出宗教教义、道德伦理、教育启蒙、语言修养、美学情操等方面的内容,浓缩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到19世纪80年代,词典因市场的需求,仍不断重印。《英语词典》在世界辞书编纂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据郭启新《约翰逊及其〈英语词典>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字典》“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编写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共同的文化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中国历史学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面临新的时代要求,肩负重大历史责任。

材料一   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人们称赞《史记》所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撰写《史通》,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此外,中原地区历代王朝历史的更迭和衔接所产生的政治向心力和历史影响力不断为周边各族所认同,或作为学习的榜样,或自认为炎黄的后裔,以至自称是炎黄以来“治统”和周公、孔子以来“道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较为开明的地主阶级士大夫开始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当代史学,也研究中国边疆和世界各国的史地,从而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19世纪后期,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撰写外国史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史学为斗争工具,宣扬资产阶级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正统史学,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随之勃然兴起。19世纪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家有意识地利用中外历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粉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梦想。

——摘编自陈永清《略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51728日,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郭沫若在会上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为题致辞,提出新中国史学发展在六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历史研究转向从事集体研究、从名山事业的研究态度转向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从贵古贱今的偏向转向注重近代史的研究、从大汉族主义转向注重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欧美中心主义的思想转向注重研究亚洲历史,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越《新中国史学的初建: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所具有的优良传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史学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2024-04-19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2024·山东泰安·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9月,在容闳等人的催动和运作下,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对此,《纽约时报》刊发了一则题为《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消息:“旧金山,913日电:昨天到达这里的30名清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是很勤奋和很优秀的小姐(因有辫子被美国记者误解)和绅士,容貌俊美,要比任何在这之前曾到美国访问的清国人都好看得多。”

——摘编自1872年9月13日《纽约时报》

材料二   1881年,基于各种历史因素,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共四批)——120名留美幼童被清政府勒令归国,大清第一次留美教育事业夭折。清廷撤回留学生的决定传到美国,以耶鲁大学校长朴德为首的众多美国知名人士联名上书清朝总理衙门,痛陈其不当:“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尽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职是之故,贵国学生无论在校肄业,或赴乡村游历,所至之处,咸受美人之欢迎,而引为良友。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与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灭,而美国人对华之感情已日趋于欢洽之地位。”

——摘编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中国早期留学运动的认识。
9 .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文明早期受到作为西亚文明中心的两河流域文明的强烈影响。上述影响以亚历山大东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影响是间接的,第二阶段的影响则是直接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字、宗教、建筑等诸多领域,丰富了古希腊文明的内涵。希腊也因此保存了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并将其传播到整个西方。

——摘编自黄民兴《试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认识。
2024-06-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