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2023年6月,高二历史组为同学们布置了历史阅读《“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在此之后,“皮朗命题”、“地中海世界”、“穆罕默德和查理曼”等,成为了高二历史生谈笑中的历史梗。

史学命题

“皮朗命题”

提出者

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

著作

《穆罕默德和查理曼》

关注问题

古代世界的终结与中世纪的起源

之前的主流观点

“罗马帝国衰亡”论:蛮族入侵的蹂躏摧毁了古典文明,西欧自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皮朗的颠覆性论断

“倘无穆罕默德,查理曼无法想象。”

特点

他不是将政治危机作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而是从不同文明之间大范围互动的角度出发,根据地中海世界的整体结构性变化,将“地中海统一性”的破裂与否作为考察古代世界是否终结的衡量标准。

影响

“皮朗命题”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命题之一。一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环境学、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成就,以及不断扩大的研究视野,日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使各领域专家得以不断地对“皮朗命题”进行补充、修正与重新思考,“皮朗命题”因此被不断地赋予新的生命力。随着强调网络互动关系的全球史的兴起,作为典型互动区域的地中海重新成为研究热点,这促使一些研究者运用跨区域研究与全球史研究的新理念,对“皮期命题”做出了新的挑战与突破。“皮朗命题”为罗马世界转型、欧洲中世纪起源、中世纪城市史与经济社会史,以及古代晚期史和地中海史等诸多研究领域搭建了开放性的平台,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新与突破的基准线。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从古代世界到中世纪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的画面日战丰富多彩,并逐渐清晰起来。

——摘编自武海燕《倘无穆罕默德,查理曼无法想象:“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


其他老师和同学面对上述历史梗时,既不知所云又充满好奇。作为一名善于进行历史名词解释的高二历史生,请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为“皮朗命题”撰写解说词。
2023-08-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O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他在该书中提出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从而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的观点,在2012年被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概括为“修昔底德陷阱”,用来表示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间的争端。据此可知(     
A.历史认识需要史料来丰富B.历史学家大都真实书写历史
C.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偶发性D.历史演绎带有主观功利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2018-06-01更新 | 1311次组卷 | 14卷引用:浙江省2018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中指出:"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放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种种侵略史观的批判、对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英雄的讽歌,以及对那些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的谴责”。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形态说,同时紧密结合中国自身历史特点,把中国历史演变当作有规律的过程来把握,以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并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郭沫若在谈到这时期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时公开宣称:"我的好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队伍和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以至有人惊呼:"今日研究社会科学者,已多趋于唯物派一途"。当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种以古喻今、以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把历史和现实简单类比、一概否定统治阶级的活动等实用主义的倾向。到抗战后期,史学研究者开始自觉加以纠正,使自己的史学研究更加实事求是。

——摘编自陈前《论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迅速发展》

材料二   戴逸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尊重历史事实,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论断是可以修改、可以补充的,但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长青的。"2005年,在《经济—社会史评论》座谈会上,齐世荣、侯建新、马克盎等学者谈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的考察,如果在世界历史的大的坐标系内进行的话,就有可能看得更加清楚"。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摘编自侯云灏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表现。
5 . 【中世纪的黑暗与光明】

材料   中世纪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的,他把古希腊-罗马文明结束和欧洲文艺复兴,即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顶峰中间的这段时期(5-15世纪)称之为中世纪。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日耳曼人、法兰克人、撒克逊人等在西欧纷争不断,将之前建立在罗马帝国基础上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毁于一旦。在宗教神学统治下,欧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陷入停滞。但当我们认真了解和思考欧洲中世纪历史之后发现,人们常说的“黑暗时代”是指中世纪前期。而到了11世纪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先后出现了很多的文化进步现象。

在当今绝大多数世界历史普及读物中,对西方文明发展历程的介绍往往从古希腊开始,沿着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一近现代西欧这样的主线展开叙述。而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实际上标志着学者们对传统的西方文明史叙事框架的质疑。国内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源起于中世纪,正是在中世纪时期,日后西方文明中一些最根本的制度规则和观念得以确立,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摘编自赵琪《客观认识欧洲中世纪历史》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7-09更新 | 331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阿米蒂奇认为,大西洋是欧洲人长久不懈地进行航海、探险,拓殖、管理和想象的产物。他指出,大西洋史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类型。

环大西洋的历史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特定的交流和传播区域。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诺顿把巧克力和烟草当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传播。
跨大西洋的历史主要比较大西洋世界内部不同帝国或民族国家,城市、岛屿以及种植园之间的异同。学者埃利奥特比较了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史。正是由于宗主国殖民方式的差异,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殖民地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把某个特定的村镇、城市等置于大西洋视野下,把局部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研究者汉考克以伦敦为中心,分析伦敦商人与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商人以及其他地区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魏涛《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研究大西洋史,请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传统观点认为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来有学者通过对双方阵营社会成分的分析,提出英国革命不是一次阶级革命;还有学者认为英国革命具有清教和宪政的双重属性。据此可知,关于英国革命的认识
A.随时代发展历史解释日益多元B.说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历史事实
C.因研究视角的拓展而渐趋真实D.后期史学家的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2020-05-20更新 | 4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二诊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未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

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

——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四等人制”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在以往的历史著述中被广为论述,如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第三十五章第三节“元代之政治情态”中,称“第一最著者,为其政治上之显分阶级……依种类分为四等。”但近年来,中外一些学者从具体史料出发,对“四等人制”提出质疑,如刘晓认为:“‘四等人制’从未见诸任何元代官方文件……只是后人将元朝相关零散规定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假设。”对此,最为准确的解读是(     
A.元朝“四等人制”已被广为接受,刘晓的研究多余
B.钱穆是近代著名的历史专家,其观点更具有权威性
C.历史的研究往往见仁见智,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
D.“四等人制”的真相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考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全球史研究中,不少学者持一种宽泛的全球化观念,研究范围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进程。美国历史学家布鲁斯·马兹利什在则关注当代全球化现象,把二战后史学界的全球化研究界定为“新全球史”、其研究主题包括冷战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全球文明等。这说明
A.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会影响历史研究的方向
B.研究成果越新越能够接近历史发展的真相
C.“新全球史”才是对世界历史的正确解读
D.“新全球史”是对传统全球化观念的否定
2019-08-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