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所颁布的土地法中都有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规定。广大农民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红军是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的。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才能维护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每到一处,首先在县一级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一开始就将土豪劣绅打倒,划分农村阶级,使农民不再有畏惧土豪劣绅的思想。等到政权相对稳定后,组织农民参与选举。1933年,据苏区江西省对其16县中的10县统计,贫农会员达到了贫农人口总数的30%。

——摘编自《浅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意义》

材料二   193111月到19341月,中央苏区进行了3次民主选举,并颁布了选举法细则。在选举中,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一些地方达到了90%以上。……对上杭县才溪乡选民在候选人名字下写上“好”“不好”“同意”“消极”,甚至注上“官僚”字样的做法,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所有这些,都使民众对于行使管理国家机关的权利的基本步骤——苏维埃的选举,有了完满的办法,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巩固的基础”。

——摘编自李炳军《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央苏区红色政权的探索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支持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推动民主选举发展的意义。
2024-04-03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使用动力的机械厂是外商办的。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首先在中国建立了船舶修造厂。铁路被引入中国后,外商还在中国经营铁路车辆修理厂,如1880年英国人在唐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铁路车辆修理厂(原名胥各庄修车厂,1899年迁至唐山,更名为唐山修车厂)。1901年,德国人建立了青岛铁路工厂(四方机车厂前身)。这两个工厂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企业。据1908年的统计,外资经营的34个主要机器厂中,船舶修造厂有28个,占82%,铁路车辆工厂有3个,占9%。这些厂以英商经营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摘编自罗怡《机械工业与制造业》(大连理工大学课程讲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很快发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他们利用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沿江口岸开办工厂,招用中国雇工。于是,在机器大生产的状态下,产业工人便在中国诞生了,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主要是海员工人。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广州黄埔区首建造船厂。1853年,英国人又在上海建造董家渡造船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利用《天津条约》规定的内河航运权等便利,在华建立了众多船坞和船厂,如太古公司、怡和公司、祥生船厂、耶松船厂。与此同时,其他列强也先后在中国建立工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俄国人在汉口建立的顺丰砖茶厂,法国人在上海建立的生产煤气的自来火洋行,美国人办的宝昌丝厂,等等。截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外国资本在华建立的企业超过百家,雇工达34000人。

——摘编自陈家新《中国工人阶级是怎样诞生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在华外商企业的出现及发展的原因,并简评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
2023-09-2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届高三9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是学者对维新时期的重要报刊1-10期进行的统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类别占比
政治性文章29.7%
政治性文章29.6%
政治性文章34%
政治性文章41%
政治性文章58%
A.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B.政治转型成为国人共识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D.维新变法思想深入人心
4 . 1275 年,元朝政府在中庆(今云南昆明)实行屯田,并以该地为中心修筑驿站。次年,修筑乌蒙(今云南昭通)至四川的“石头门旧道”“水陆皆置驿传”。据学者统计,元代在云南境内共设驿站78处。这些驿站的设置(     
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B.拓展了元朝西南疆域范围
C.密切了云南与中央的联系D.推动了云南地方势力膨胀
2024-03-3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5 .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图片对女性职业的反映和表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表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民日报》在“三八”妇女节当天新闻报道中刊登的女性职业形象图片数量(单位:张)的统计情况。表中的变化表明我国(     

职业


时间

农民

工人

商业服务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政府领导

企事业领导

军人

1950~1978年

28

23

2

12

9

2

11

1979~2004年

5

10

8

41

20

5

6

A.农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B.男女平等逐步实现
C.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D.女性贡献比重提高
6 . “傅”是汉代中央在诸侯国设置的官职,下表是西汉时期部分“太傅”设置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太傅”的设置是出于(     
   
A.推动儒学传播B.巩固国家统一
C.完善官僚制度D.强化地方治理
7 . 下表为l980—2015年中国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联系事件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     

1980年(件)

1990年(件)

2000年(件)

2010年(件)

2015年(件)

发达国家

2 687

2 075

14 406

85806

194 046

发展中国家

2 003

2754

15 688

58870

157 160

不发达国家

541

602

2185

10 574

27 959

合计

5 231

5 431

32279

155 260

379 216

A.双边外交活动成就较突出B.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实际主导者
C.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的空间D.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09-24更新 | 396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红色十校2024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史研究主要高频词统计
时段主要高频词
1949~1979剥削者、地主阶级、封建制社会、剥削阶级等
1980~1993生产力、企业、资本主义、财政管理、工业、金融、商品、乡村等
1994~2019市场经济、企业管理、工业化、制度变迁、贸易、市场整合等
表所示变化反映了我国(     
A.统计学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C.现代企业制度引领世界潮流D.实现了向“智造强国”的转型
2024-03-29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监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表所示。

县数调查村数村户总数农户数
自耕农佃农雇农总计
38个152个24776户6840户12013户2144户20997户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32.6%57.2%10.2%-
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84.7%

——摘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   在上海郊区宝山,因菜圃获利比农地要丰厚,县城内外以种菜为业者甚多。20年代初,穆湘瑶和葛敬中在上海杨思乡创办东大蔬菜农场,资本2万元,租用土地180余亩,共有雇工40余人。2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创办鸡场的热潮,此外还有鸭场,每年产鸭数万只,专供上海各菜馆之用。

——据《民国上海县志》等整理

材料三   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

——摘编自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当地农村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双方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基础。评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讨材料三所述争论的价值。
2023-04-28更新 | 352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