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评析19世纪以来英国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博物馆和近代民族国家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落成的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

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1855年该馆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1)依据材料,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
(2)结合所学,对普鲁士建立和发展博物馆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3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50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科举与文官选拔

材料一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列举隋唐之前中国的选官、授爵制度,并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试评析这一现象。
5 . 红军公田制度

1931年,鄂豫皖苏区正式实行“红军公田制度”,先后颁布了若干文件,具体规定如下:“每乡留一石至五石为红军公田,分给红军中由白色区来的贫苦农民和俘虏哗变加入红军的士兵。”分配土地时应“首先把红军的田分好”,红军公田“不要山地,顶好路边的好田”;公田的耕种“由乡苏维埃负责召集当地群众举行会议讨论代耕办法,顶好由代耕人公举一二人经常负看管责任”;收获的产品“代耕人得十分之三,红军得十分之七”等。

1931~1932 年鄂豫皖苏区人口总数及红军战士人数表

时间苏区人口总数苏区红军战士人数
1931年4月250万人正规红军2万人
1932年6月350万人正规红军4.5万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的“红军公田制度”进行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百家争鸣与中华文明”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 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 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 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1)结合所学,任选儒、墨、道、法诸家中的一家思想,对材料一所述观点进行评析,并指出该思想主张在当今的社会价值。

材料二   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中华文明和域外异质文明的接触,无论是与印度佛教文明的接触,还是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引进,都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7 . “治与制”

材料一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炀帝)自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怨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

——《隋书》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秦朝、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后世王朝借鉴前朝速亡的教训,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北宋初年的改革措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9 . 英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大事年表

1765年

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

埃德蒙·卡特莱特发明动力织机

1829年

乔治·史蒂芬孙的机车——火箭号——达到时速45公里

1832年

选举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下议院

1833年

工厂法案限制纺织厂雇佣妇女和儿童

1842年

煤矿法案限制煤矿雇佣妇女和儿童

1836年

英国工人掀起了宪章运动

1851年

伦敦水晶宫博览会召开

——依据《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材料二   丘吉尔于1948年10月9日在兰达诺保守党会上发表演说时,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说:“在这个关系到人类命运的时刻,当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而言,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以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联系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力量的联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提出挑战。”

——《论马歇尔计划时期英美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


(2)请评析材料二中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思想”。(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灾荒救济制度也称荒政。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荒政的雏形。《晏子春秋》记载,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 17 天。晏婴将自己禄田的粮食发放给灾民,并去见齐景公说:“我跟随在百官之后充数供职,却让百姓生活贫困而得不到救助,让君王沉迷于饮酒作乐、失去民心而不知担忧,我的罪过实在太大了!”请求辞官。

景公急忙追赶……找到晏婴说:“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晏婴于是回到朝廷,动用国库粮食进行赈济。

——摘编自《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与运用》


(1)阅读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分析齐景公接受晏婴建议的原因。

材料二 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把汉唐以来临灾救济和时断时续的常平仓(政府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收购,谷贵时减价而卖出)、义仓(政府直接赈济)等荒政措施,提高到作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阶段。

王安石的思想深受孔、孟以来儒家正统派的影响。他设提举常平司,掌管常平仓、市易、水利等,“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若从荒政的角度考察,变法的终极目的是培育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施必要的社会救济。“损有余以补不足”,将抑制兼并与救荒紧密联系起来。

1085 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废。1098 年,宋哲宗“以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 类著其法,总为一书”,颁行全国。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从荒政的角度评析王安石变法。(要求:史论结合,解释合理,逻辑清晰)

料三清朝前期各时段灾赈、灾蠲(注)如下表所示: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总计

灾赈占受灾比例(%)

5

21

61

63

32

21

39

灾蠲占受灾比例(%)

66

77

72

57

25

37

54

注:灾赈是指在受灾后由政府发放钱粮等对灾民进行救济。灾蠲(juān)指或免除灾区全部租赋,或减征租赋数额,或延缓征收时间,以减轻灾民负担的措施。

——摘编自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


(3)依据材料三,对照前后阶段概括康乾时期荒政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时期实施社会救济的影响。
2020-07-1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