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评析19世纪以来英国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

2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50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博物馆和近代民族国家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落成的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

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1855年该馆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1)依据材料,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
(2)结合所学,对普鲁士建立和发展博物馆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科举与文官选拔

材料一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列举隋唐之前中国的选官、授爵制度,并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试评析这一现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说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使得成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请根据材料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用世界近现代史有关史实评析该观点。
2021-02-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7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上的奢俭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明代中期以前,豪富之家不乏骄奢之实例,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未形成挥财斗侈的风气,社会仍以淳朴为本色。晚明社会奢靡之风大起,从名公巨卿到富商大贾皆穷奢极欲,以财自豪,乃至整个社会都竞相仿效,崇尚侈丽。此风“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晚清,上海报刊讨论俭与奢的问题繁华之事皆裒(减少)多益寡(富者多消费可增加穷人收入),以有济无之道也。行之何害?禁之何为?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哉?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
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
抵制奢侈观念和社会风气民国初期的上海有人发起成立俭德会,强调“救贫之本,诚非导民以俭不为功”,“吾国民穷国弱至于斯极。夷考其故,皆一奢字为害也……今者俭德会出现,不特挽回薄俗,且于中国前途大有裨益。”
“兴实业以救奢靡”的观点“时处今日,万国交通,民智大启,而欲阻之遏之,使返于上古淳朴之风,为政者势不能家喻户晓,又不能以武力强制……俭者一二,而奢靡者千万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所以,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自制各种生活用品,否则“虽节俭而难自振”。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晚明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中国近代“奢俭观”。
7 . 红军公田制度

1931年,鄂豫皖苏区正式实行“红军公田制度”,先后颁布了若干文件,具体规定如下:“每乡留一石至五石为红军公田,分给红军中由白色区来的贫苦农民和俘虏哗变加入红军的士兵。”分配土地时应“首先把红军的田分好”,红军公田“不要山地,顶好路边的好田”;公田的耕种“由乡苏维埃负责召集当地群众举行会议讨论代耕办法,顶好由代耕人公举一二人经常负看管责任”;收获的产品“代耕人得十分之三,红军得十分之七”等。

1931~1932 年鄂豫皖苏区人口总数及红军战士人数表

时间苏区人口总数苏区红军战士人数
1931年4月250万人正规红军2万人
1932年6月350万人正规红军4.5万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的“红军公田制度”进行评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欲强国必须强民,欲强民必须强体”、“惟其以尚武之精神”,加强军队将士身体锻炼。1902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遵循“仿洋改制”,“德、智、体”三育并重,主张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体育,将体育普及于全体国民、服务于全体国民,积极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加强女子体育从而实现中国“人种”的改良。

——摘编自《康有为体育思想考析》

材料二   苏区到处都在进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运动……陕甘宁边区通过实行三三制、精兵简政、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进行根据地建设……延安军民自力更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制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把适当的生产运动体育化,把大众习作的东两体育化。1942年李富春在《新华日报》上指出:每个人都要有能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要经常的进行……120师“战斗队”、抗大总校、“八办”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

——摘编自《延安体育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有为的体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性质并说明盛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仿照以上问题,补充设计一个思考题。
9 .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托马斯·莫尔著有《乌托邦》一书,虚构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和贫富差别,人人劳动,社会平等,按需分配;国王和官吏由选举产生的理想社会。以下对该书的评析,正确的是
A.勾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B.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
C.希望重建古代希腊的城邦民主制D.反映了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经济战: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地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文化战: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0-11-07更新 | 367次组卷 | 9卷引用: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 新高考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