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于天,人之性出于天,故因人性以为道,若男女食味被服别声,人之性也,但品而节之,而不绝之,故至易至简,而人不可须臾离其道也。苟非若婆罗门之去由出家,墨子之非乐不歌,则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人,凡人之为人,有生我者,有与我并生而配合同游者,有同职事而上下者,则因而立孝慈友弟义顺忠信笃敬之伦行。苟非生于空桑,长于孤岛无人之地,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为然也,恻隐羞恶谋虑进取,人之性也,扩而充分之,以为仁义智勇之德,虽禽兽亦有是一二焉,但不能合而扩充耳。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子教须臾而不能也。……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子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06-18更新 | 27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说;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早期的民本思想由此形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

材料二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纵观西方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始终。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视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在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驾驭和支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陈新忠《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比较,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两者共同价值。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3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7届广西区全州县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赵宋王朝重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平定节度使李药、李重进的反叛之后,宋太祖实行朝官知县,文官知州,设通判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将地方官僚生杀大权收归中央,收回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为赵宋王朝300年沿袭不变,基本上形成了“政出于一”“权归于上”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奠定基础。在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上,中书门下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财政权归于三司主管,而台谏制度的建立,又给言官“风闻言事”的监督权,从而对皇权和相权进行了限制。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评析》

材料二   古代雅典对官员和政治精英们的权力予以控制和约束,并保证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以充分保障公民有能力也有可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陪审法庭没有专设法官,任何判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经常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不称职,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防止权力集中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北宋和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舞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日“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10-23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钦州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特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朱载堉(1532- -1611),字伯勤, 号向曲山人,明仁宗第六代孙,被封为郑王世子。朱载堉曾因父无罪被冤囚,愤而筑土室于宫门外,潜心学问,直至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下令恢复朱载埔身份。在治学方面,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长于音律,并与精通音律的何瑭往来甚密,他们的为人治学,对朱载堉有影响甚大。朱载堉最大贡献是在中国律学史上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朱载堉称:“《律吕精义》乃臣父遭志,而臣愚所述也"。十二平均律是现代音乐赖以存在的基础理论,深刻地影响了音乐的发展。此外。他还制造了律准、律管等乐器,考证了质、钟等古代乐器的名称、形状、音名等。历法方面,他编制了《黄钟历》等历法,对《授时历》进行了一系列修正,深入研究了回归年长度及其古今变化。在音乐实践上,他通过作曲、政编、演奏和教学、教唱活动,探索恢复旋宫古法,用精确的记谱采最民间乐曲,用民歌形式写作曲词。朱载堉是明宗室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人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载堉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朱载堉的学术成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深入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整合体制,“大一统”的成功常常被看作历史的奇迹。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种极端矛盾的景象,一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一切号令出自京城中的皇宫,个人、地方均无独立意志,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行政管理实际只到县街一级,加上幅员辽阔,鞭长莫及,发展参差不齐,情况千差万别,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控程度,总体水平却远逊于欧洲君主国。民间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除了赋役征收),均按当地的自然状态运行,上面无意也无力管(除非造反)。总之,统一的坚壳,内部却包含着许多松松垮垮,多元含混的板块。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以反对也可以支持,也可以自立论点),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秦汉在制度(在文字、货币、行政、法律、度量衡以及交通上整齐划一)文化(通过政治力量,建立共同的生活习俗与文明规则,由帝国统一去除地方化,建立共同的神圣信仰,通过历史书写确立帝国边界,形成共同历史记忆)社会(在政治上有共同的国家观念,在社会上形成声气相通的群体,在思想上有共同伦理的士大夫阶层)三方面的推进,使得“中国”或“帝制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同质性的国家。“把天下想象为由游牧民族和中国二者所构成,标志着一个巨大的进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内部的同质化以及外部的“他者”塑造“我者”意识,形成国族的自我认同,于是才有了明晰的“中国”。

——摘编自【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个角度或整体),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材料   1969年,尼克松政府适当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包括取消《国外资产管制条例》中对美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从事对华交易的限制,但规定这些交易必须属于总统设定的非战略交易等规定。1971年在中国成功实施乒乓外交之后,尼克松总统采取一系列步骤增加中美之间的旅游和贸易交往,并允许在一般许可证清单下进口所有中国商品。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进一步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如将中国从商品管制名单的z组(全面禁运)调整到Y组(允许非战略物资出口);取消要求美国公司在位于巴统成员国的分支机构向中国出口战略商品时,必须在取得所在国许可证的基础上取得美国财政部的许可证;取消要求美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在向中国出口海外技术时必须事先取得财政部的许可证等相关规定。1972年,双方的贸易额猛增至9250万美元。

——摘编自贺平《尼克松政府初期美国放宽对华经济管制的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政府放宽对华经济管制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政府初期经济政策对双方发展的共同意义。
2020-04-14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广西桂林、崇左、贺州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