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清朝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摘编自《历史(Ⅱ)·必修》(人教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三个特点。
2020-07-22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19世纪后期,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材料中的“蒸汽大王”与“电力的火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哪两个时代?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材料五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3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三的主张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四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
2021-04-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五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人民版必修三说“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在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人教版必修三则说“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叙述不矛盾
B.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叙述矛盾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人教版错误
D.梁启超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人民版错误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固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此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英国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
(3)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的动力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铁路的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020-04-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柳邕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为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1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根本原因。指出日本在19世纪末的扩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诏书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019-06-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得以建立。

——摘自历史必修二课本(人教版)

(1)分析卓别林对福特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2018-04-1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商君书》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为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材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统计表

时间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千元)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53470722.4%
官督商办、官办191620877.6%
甲午中日战争后商办631246570%
官督商办、官办18534530%

(1)依据材料一.清朝此时奉行什么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古代中国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相比甲午战争前,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企业发展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历史意义?

10-11高三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2017-04-01更新 | 116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