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噍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
(5)材料五反映了黄宗羲的何种主张?具体措施是什么?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材料二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民族主义在一般人心目中,一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其它一切枝节问题似乎均可迎刃而解……所以武昌城内一声炮响,举国风从。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鞑虏”指的是什么?民族主义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近代中国著作《瀛环志略》中评价某历史人物称:“可不谓人杰矣哉!(其国) 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该历史人物应为(     
A.克伦威尔B.拿破仑C.华盛顿D.俾斯麦
2023-01-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儒家学说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2)据材料二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

材料三   2020928日,位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为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隆重举行祭孔大典。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王培伍表示,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孔子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既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新时期举行祭孔大典,是为了缅怀先圣先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建设新文化和新道德,儒家伦理思想中合理的、积极的内容,应当引起特别的重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简述儒家思想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020-11-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届高三第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出一源。……如为君须仁, 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转引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P.166)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刺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实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材料一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宋朝是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7 .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
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实业是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办商务既是救贫致富之术,又是富国御侮之道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世有内华外夷之说,人遂谓中国为华,而中国以外统谓之夷,此大谬不然者也。……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1)依据材料一,说明作者王韬的“华夷观”与传统“华夷观”的不同。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材料四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什么?
2020-07-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15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1)材料一反映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概括材料二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明)李贽《藏书》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的什么观点?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4)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5)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辨证的对待?
2020-02-2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Ⅰ卷

材料二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元。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于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1000万元。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 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卜内门公司千方百计通过英国人控制的盐务稽核所给永利碱厂的工作制造困难(注:例如,制碱一担,需粗盐两担。盐价本贱,粗盐每担不过两角。但政府抽的盐税为制盐成本的几十倍.……永利请求北洋政府准许制碱工业用盐免税。卜内门公司企图通过盐务稽核所阻挠免税的实现,但未能得逞),并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价猛跌,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00万吨。从此,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的垄断,并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述张謇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在他的引导下,近代中国出现了哪股进步潮流?
(2)依据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的产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征?分析南方金属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列举永利碱厂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4)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永利碱厂在与卜内门公司的斗争中获得胜利的原因。
(5)从南方之金属矿和永利碱厂发展中,我们有何启示?
2020-02-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