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1935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何树龄)书》

材料五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特点?
(2)材料三、四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请概括之。
(3)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五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09-0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皮柯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了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说:“大多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材料三   但丁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材料四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作品


“复兴”一词,源于法文renaitre,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却衰败下来,甚至湮灭了,直到此时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

——据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1)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四中的几幅作品与文艺复兴前的绘画相比,有何特点?
(3)“再生”“复兴”是否符合它的实际?文艺复兴实质是?
(4)文艺复兴核心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具体指哪些人?
2021-03-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3 . 中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受到了基督教会统治的压抑;14世纪以后,人文主义被唤醒,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正是从理论上一步步证实了封建神学的虚伪与不合理性,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做好理论准备……启蒙思想家的优良品质不是单纯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而是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设计了一整套高效可行的理论探索和制度设计。……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思想条件。
(2)据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文艺复兴相比有何发展与创新?伏尔泰与卢梭提出的哪些主张使路易十六产生了“毁了法国”的感慨?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对欧洲历史有何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只在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不需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不需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不需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5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カ、富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人们利用水力进行春难、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在许多磨茶作坊、磨面作坊、纺织作坊、冶炼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甚至有人提出在汴河上设置一百盘水磨、用于手工业生产的计划。

材料三   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从这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神仙题材都有,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创作的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指什么,分析形成哑铃状”分布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手工业领域有何突出特点,并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民窑青花瓷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工商业分布图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材料三   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绦线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概貌的发展和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工商业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商品种类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4)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趋势。
2020-05-2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的思想是以"兼爱"为中心而展开的。由兼所发出的爱,乃是平等的无差别之爱。因兼爱,故非攻,故强本,故节用;因强本,故非命;因节用,故薄葬、非乐。而非攻、非命、薄葬、非乐,都需要对情和欲进行限制。墨家的思想直接反映当时平民的利害与意识,可以构成社会正义的基础,但其解决问题的构想也常以他们现实生活的情形作为根据。这便是墨家主张薄葬、非乐、弃周礼而用夏政的原因,也是其只考虑物质生活的一面,而不考虑精神上的要求的原因。

——摘编自王小荣、张国斌《先秦儒、道、墨家思想中的欲望话题》

材料二   宋儒以来的"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主要指的是在政治治理时应去除损人利己的私欲,其目的更主要是将儒家的"四端"落实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完全否认身体与感性的最基本层面的需求。但是这一切的折中倾向与现代化以来提倡身体、感性的解放不可能走向同一个方向。李贷则抛开了宋明儒家的基本之"理",直接面对了多数汉学家所论述的晚明以来的充满资本主义萌芽的世界,他们对身体的眷注,对于欲望问题的探讨以及欲望观念的变化,确实表现了儒家思想内部最激进的变革诉求。其重身体和欲望的思考引发了当时的思想"地震",进一步推进了儒学在市民生活中的演变及现代化,在今天现代化进程已经横豆到全球化的时代,颇具参考意义。

——摘编自于闽梅《王学左派的欲望观及其现代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欲望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儒相比,李贽的欲望观有何不同,并简要评价李赞的欲望观。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国王约翰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这一文件保障了贵族利益,并特别规定,国王除非得到王国的一致同意,否则不得增加税收。如欲增加,必须发起由主教和贵族组成的会议进行讨论。

——选自钱乘旦 《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说明英国当时国王与贵族之间矛盾的焦点是什么?这一文件直接影响后来英国的什么制度的产生?

材料二: 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 “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 ..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断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审判国王的主要理由和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前后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前国王拥有行政、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与财政权,但国王经常侵犯议会的权力,国王任命的大臣只对国王个人负责,议会无权干涉国家的行政事务;之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君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个变化的情况和特点。

材料四:“我们不应夸大仁慈的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因为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是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经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示范。”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使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政治体制?这种政体有何影响?

材料五: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为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唯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经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一一摘自 《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


(5)根据材料五概括“民主”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0-04-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五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制度?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判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制度?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5)材料五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五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6)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2019-01-3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第三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2)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开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1990年4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年,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11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3)阅读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019-05-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能力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