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的货币制度,仍以钱币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虽然宋代流通的货币以铜铁钱币为主,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宋代银钱的数量也超过了唐代,白银的货币性及其货币地位大为提高,白银在宋代全面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国际货币的职能。北宋时,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外流,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钱。官方铸行铁钱也有增收节支弥补财政不足的动机。据《宋史》记载,当时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纸币中,有以铁钱为面额的交子、钱引、淮交等,又有以铜钱为面额的钱引、会子等。同一种纸币又有面额不等、形制各异的若干类。白银有银块、银钱、银饼和银牌等形态,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但也为宋代货币兑换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等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

材料二   


——摘自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注:①不包括作为货币的鸦片,19世纪80年代,鸦片每年消耗量约值51000000元。②新铜币即铜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近代货币发展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经济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国货币发展的新变化及消极影响。
2021-08-2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6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金布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等部分中可以看到,秦对官府手工业的各种制度,如产品的品种、数量等,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劳动者则有工师、工匠、徒、隶等,由曹长领班工作。生产门类有铁的开采和冶铸、铸钱、车辆、兵器、用具、漆树的种植与漆的生产等。产品主要归官用,也有出售的。

——摘自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   中英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


——依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管理制度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8-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清政府在“帑项奇细”、“库储一空如洗”的财政困境中,开始注目于“商政”,讲求商务,于翌年7月在中央设立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商部之设,由政府出面倡导实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变化。

商部成立后,即着手制订商律,先后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这些商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但为工商业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合法权利提供了某种保护.也为解决商事诉讼提供了若干法律依据,因而又多少改变了崇本抑末、重农抑商的古老传统,对于扭转“狂于积习”、“耻言贾易”、卑商贱商的社会风气也还是有些好处的。1906年,清政府对中央各部进行改组,将工部并入商部,成立农工商部,将原由商部管辖的轮船、铁路、邮政事务划归新设立的邮传部,继续推行商部的奖励实业政策。同年颁布了《奖励商勋章程》,第二年又先后颁行了《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这些章程构成了清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基本内容。奖励可分三类:一是有高超技艺的手工艺人和有所发明创造者,二是实业提倡者,三是投资于实业者。章程中规定,办理1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给男爵,办理2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给子爵。“由是国人耳目,崭然一新,凡朝野上下之所以视农工商,与农工商之所以自视,位置较重。曾一度出现“‘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鹜”的局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发展实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政府调整政策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人类社会古代的几大文明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日益连接起来,人类区域性分散发展的历史开始改变。工业文明兴起后,人类社会历史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跨域,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展。西欧国家进行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进了工业文明的扩展过程。到19世纪末,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   大量西方工业品向中国倾销,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破坏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1531年,玉米传入中国广西。明代末年,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然明代地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种植玉米。马铃薯传入我国时间大约是16世纪中期,而红薯也在16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广西和福建。由于红薯和马铃薯等农作物有极易种植、产量高等特点,所以它们为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摘编自张云龙《浅谈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及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
2021-06-20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A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依据秦制重建了三老体系,在“毋烦民,欲为省”的思想下,《汉书·高帝纪》二年令:“举 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百官志》载:“三老,掌教化。”除此之 外乡官之首的三老作为当地人管理地方治安、解讼埋怨、还可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后汉 书·明帝纪》注云:三老“劝导乡里,助成风化。”汉初孝廉大多只闻于乡里,没有三老一级的推荐 无法闻于州郡。武帝至宣宗时期,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作为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逐渐成为联系朝廷和民间基层的中坚力量。东汉时期许多乡官凭借自身权势决定乡间 事务,三老无法再随意行使权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宣传礼仪道德为本职的三老原本的功能已基本丧失,自此渐渐湮没。

——摘编自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乡、耆与都保等乡村组织成为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熙宁六年(1073)规定的保甲法将十户 为一小保改为五户为一小保。因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其构建依据“有补治道”的原则,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使乡村子弟自觉遵行三纲五常,由“孝”“慈”向“忠”“敬”转化,将家 族伦理与国家、社会伦理相结合。除此之外,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这些乡村民间组织或有浓重的国家政治设计色彩,或受到国家严格控制,或是非常状态下产生,均非乡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谭景玉《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设置“三老制”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老”逐渐湮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6 .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引入社会保险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为遏制工人运动,设立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老年与伤残保险,开社会保障之先河,成为各国竞相效仿的典范。俾斯麦说: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任何一个有养老金的人,都会比那些没有这样期望的人更容易得到满足,更容易管理。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的经济奇迹时期,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张。20世纪70年代,德国陷入经济下滑,但其保障水平和保障支出水涨船高。德国着手进行改革,可以概括为:进行社保制度的结构性调整,如提高退休年龄;改革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灵活就业;对社保资金征收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国家的责任向社会伙伴和个体转移。

——据朱宇方《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德国福利国家制度变革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德国推行社会保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保障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宋代开始,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引发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越来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商品流通和销售过程来看,流通性商业、批发性商业和零售性商业互相结合,使城市商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北宋开封“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皆羹店、分茶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在宋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向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等;同时,城市手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农村输出更多的手工业品和加工品。此外,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行商贸易额的扩大;还体现于大量商业市镇,不定期市场集会的星罗棋布。

——摘编自丁雅《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经济的抵制和排斥,更有来自国家政权的限制和扼杀。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自然经济形式和国家政权力量的限制,而且尤以政权力量的限制为盛。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强力阻制,手工业生产和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始终难以得到发展和壮大。而自然经济和国家政权其所以能够以绝对的压倒的力量,阻碍和限制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总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

——摘编自郑世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特点在秦汉时已相当明显。为了建立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要求知识与技术为富国强兵服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我国古代,凡是与农业关系密切的知识技能都占有明显优势,编制历法、授民以时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

材料二     宋代的科技发明非常多,尤以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著称于世,并获得广泛使用。有宋一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愈加巩固。而自唐中叶以来,土地国有制度(均田制)瓦解,庶族地主经济及小自耕农经济不断壮大,土地买卖相当自由,各种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因素直接间接地促进了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宋代理学思想盛行,辩论成风。所谓穷理、所谓格物致知,也鼓励了相关知识的探究与体系化。科举推行贡举,取士不问门第,即便出身低微,士人的发明创造也有了更多机会被注意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肖巍《科学:思想史、方法论与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节选)

时间文件成果
1215《大宪章》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89《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王位继承法》议会有权力决定国王的继承人

——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整理

材料二   1787年美国通过联邦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规定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以后又陆续补充了17条宪法修正案,最终这27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200多年来,美国宪法通过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加以改变,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摘编自《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共同纲领》所规定的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多阶级、多党派合作的基本精神,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规定了“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最高原则;保障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的颁布使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性质得到了更为完整和规范的法律体现,具备了更为完备的法律形式。

——摘编自臧嵘主编《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影响。
(4)请结合以上各国宪政发展历程谈谈你的看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在这种选官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王兴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探究》

材料二   至战国已是“大争之世”,各诸侯国激烈争斗,都想“辟土地,莅中国而抚四夷”。对人才非常重视,各诸侯国大多采用了“军功授爵”和“以客出仕”两种选官办法。军功授爵体现了“爵禄生于功”的官僚政治的特点。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先推行这种办法,它对驱民重战、提高军队战斗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客”,就是“宾客”。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仍以秦国最为典型。秦孝公求贤图强,“宾客”被置于首位,商鞅闻讯而入,领导了变法运动。商鞅相秦的经过,便是秦以客出仕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世官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先秦选官方式演变对当今人才选拔的启示。
2021-05-2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