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3 道试题
1 .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思想启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材料二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董仲舒

材料三   法国启蒙思想家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富人和强者掠夺和压迫穷人的时间也已经够长了。”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

——摘编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从思想领域而言,可以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摘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二中民本思想的内涵有何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三和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作用方面的相似之处。
(4)结合戊戌变法,举例说明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和政治实践。
2020-12-0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怀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日本军国主义虽日暮途穷,但仍负隅顽抗,美国原子弹虽然试爆成功,但实战效果尚难预卜,美苏英之间新的纠纷不断出现之际,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了会晤。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7月26日以美中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这次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但随着战争接近尾声,美英和苏联的分歧和争执也日趋激化。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茨坦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波茨坦会议所产生的影响。
2022-02-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0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摘编自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材料二   启蒙学者强烈抨击宋明理学,包括王门后学“空谈心性”“游谈无垠”的虚夸学风;揭露道学先生平日高谈阔论,大讲“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一旦国家有事,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黄宗羲)的虚弱本质,指出这种“空谈”“蹈虚”学风祸国殃民的恶果;另一方面,由于“致良知”说把中国中世纪哲学意识发展到极端,并使心学理论内部孕育着自我否定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良知”学经过王门后学的引发,特别是泰州学派的分化,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创设了理论前提。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汉代和宋代儒学的有关史实,说明 “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启蒙思潮与心学之间的关系并简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4 .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农业生产的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败。列宁意识到,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陈痛——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

材料三 20世纪十大经济事件(据中国新闻社《迎接新千年》)

时 间事  件
19291024华尔街股票暴跌引发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
1936凯恩斯的《就业、利率和货币通论》一书正式出版
1944722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
19481123国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生效
194843美国国会通过马歇尔计划
1957325欧洲六国批准建立单一贸易区的《罗马条约》
1974913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把油价与工业国的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引起能源价格上涨
19871019华尔街黑色星期一,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在一天内下跌了22.6%
199511成立替换关贸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
199911欧盟11个成员国批准把欧元作为共同货币

(1)材料一中四个片段都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真实场景,请任选一个片段,说明其体现的罗斯福新政具体措施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的工业化历程,并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举例说明。
2020-11-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关于甲午中 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甲午战争后,也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甲午战争之胜负有很大的偶然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20-11-24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材料一   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

材料二   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1989年,苏联军费开支为77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平均年度军费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收入lO%左右。到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双方不信任竞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而击落:许多文艺作品以对方为假想敌,把对方描绘成间谍、特务,杀人犯。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材料三   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的主要后果,并由此谈谈冷战对世人的启示。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简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2022-02-12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据材料三,朱熹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据上述材料回答,教育对于儒学的作用及当今我们如何对待儒学?
8 .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材料二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太学教育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并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8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共两党抗战的异同。
2020-11-2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泠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