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49 道试题
1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夏商西周》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元代内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要负责治安、国防等传统事务,又要担负经济管理等新的社会事务管理,政府工作变得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香庸无能,导致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强烈不满,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1855年,英国首相面对强大的压力,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其它国家学习英国文官制度并结合本国实际,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对科举制有一定的批判和继承。但是,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孙中山先生创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也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由于在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俸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以来就大大降低对知识分子的吸引。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文官制度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

——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

材料二 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图强御辱“有用"的东西,譬如京师同文馆下属的教学辅助设施——科学博物馆。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1905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

——摘编自李飞《由“集新”到“集旧”: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一个演进趋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博物馆的文化功能。
2022-10-15更新 | 233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据《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做“传”,用马速递传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时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梁,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朝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唐代驿站的设置已达到了辽东。宋代陕西粮食有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河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期,设京义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明代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运到海河,运至京师。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代漕运管理职责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 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6-28更新 | 859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3-09更新 | 1186次组卷 | 37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治和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工具和手段,以维护君权为目标。但儒家德治的保守性适应不了当时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法治思想完全忽视并否定道德价值的内心自觉作用,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秦亡后,汉朝统治者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经过汉初的无为而治的过渡,德治与法治在汉武帝时期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汉武帝的支持下,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自此,封建统治者把德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治国的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王欣《先秦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天津开埠之后,直隶经济变迁开始明显加剧。同治初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兼署直隶总督在天津筹设“军火机器局”。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接手该局并着力改进和发展,使之成为北方最大而典型的官办军工厂。李鸿章在光绪初年主持筹办官督商办企业开平矿务局,在招商集股、生产模式、运输营销和经营管理等环节上,均颇为凸显“新型”因素。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他十分重视农、工、商及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经济发展与教育密切挂钩,发展教育不仅为农、工、商业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而且提供了相关的科技、知识资源和工艺试验场所。经过7年的努力,直隶由一个“屡遭兵燹”、“民生凋敝”的落后省份,一跃发展成为“各行省咸派员视察,籍为取法之资”的全国模范省。

——摘编自董丛林《晚清直隶总督与辖区经济变迁》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直隶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2022-03-0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2-03-0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铁路外交”是指中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中,通过修建海外铁路服务于本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综合国家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外交的历史演变

19541991铁路外交主要以对外援助的形式服务于外交和政治目的。与帝国主义国家不同,中国在提供相关技术和无息低息贷款时,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和特权。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主要由计划委员会向有关部门下达任务完成,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投资包干制承包责任剖。受援目标集中在亚非第三世界国家。
19922012经济收益成为这一时期评判铁路外交成效的重要标准。1992年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与铁路建设走出去和配合的是高速铁路技术的引进来,并整合为中国高铁技术。
2013年至今新时期,外交渠道成为促进铁路产业出口的重要方式。李克强总理就在多种外交场合为中国铁路产业出口做广告。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外交工作应践行正确义利观,要继承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传统,这使得当下铁路外交不仅包含经济目标,也带有一定的援助色彩。

——摘编自钟准、杨曼玲《中国铁路外交”:历史演变与当前类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2-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