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6次组卷 | 33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为西欧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整个20世纪的发展从许多方面强化了全球化的进程。例如,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但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化的重新关注真正地反映几个新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这就为外国投资和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开拓了新的机会。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明推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04-06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横州市横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24次组卷 | 25卷引用: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

——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

材料二 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图强御辱“有用"的东西,譬如京师同文馆下属的教学辅助设施——科学博物馆。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1905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

——摘编自李飞《由“集新”到“集旧”: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一个演进趋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博物馆的文化功能。
2022-10-15更新 | 235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察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相比于察举制的创新之处。
2022-11-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2%。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三   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90年代初,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策。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9世纪,黑奴贸易成就了利物浦的起飞,而海外贸易推动了利物浦的繁荣与强大,利物浦港口成为海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码头和船坞相继建立,并配备了完善的仓库等基础设施。利物浦港口功能的日益强大推动内陆交通的发展。在英国运河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利物浦一直是运河网络的核心位置,运河的发展促进了曼彻斯特这些工业城市与利物浦的对内贸易,也使利物浦的进出口枢纽地位日渐巩固。利物浦与英国工业地区相联接的交通方式不仅仅只有运河,在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持与经济要求之下铁路迅速代替运河成为利物浦内陆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造就了利物浦在19世纪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港口贸易都市。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江南轮船运输业迅速发展,至1930年代,江南地区有各类新式船舶近2000艘,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几乎普及。另外,近代中国远洋航运均为英、美、日、意、德、法、荷等国邮船所把持。近代江南的铁路修筑,始于1876年英商在上海投资建筑的吴淞铁路,终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对铁路也是采取支持的政策,“当其时,以铁路为救时要图,凡有奏请,立予俞允。”至1933年,江南地区已有京(宁)沪、沪杭甬、浙赣路杭玉段等系列铁路。公路运输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前,江南地区公路已能到达绝大部分县城。随着江南交通发展,陆运逐渐超越了水运,沿线(铁路、公路)、沿海、沿边城市开始兴起,而原先沿河城市开始衰落。

——摘编自丁贤勇《日常生活中的江南:交通史视野下的一个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物浦与近代江南地区交通体系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南地区交通体系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2-07-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科)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前,北美殖民地实践了长达150多年的民主政治。独立战争前后,由于大量的欧洲先进的政治和法律学说传入美国,而这些学说和思想,极易为美国人民接受并与美国人民已经具有的共和、民主、限权理念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美国人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人权意识和民主、共和、限权等政治要求。宪法为美国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政府体制,为美国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第一次把联邦制、分权制、制衡制等抽象理论变成了现实,保证了美国政局的稳定,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首先站出来追求政治近代化的是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以西方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要求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在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实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采取武装革命的方式追求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确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临时约法》规定设立国务总理,实行责任内阁制;“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参议院有立法权、财政权、任免权、外交权、顾问权,有对大总统和国务员的弹劾权。

——摘编自李建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等革命派实践政治近代化的原因及意义。
9 .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建国。

——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走向“精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质。
2022-03-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钟山县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及创收”,政府对于非法扰商者还规定了明确的处罚条例:“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脏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经商人数增多,征税范围扩大,国家税源也随之增加,因此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海外丝绸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外传产生的影响。
2022-03-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