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7 道试题
1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2022-06-02更新 | 556次组卷 | 143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学派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以来,历久弥新,不间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不间断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前行。宋朝理学似乎已将千年儒学发展到无与伦比的极致,因为儒家极力倡导的纲常道德被宋朝理学大师们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那么儒学会再向何处发展?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理学似乎也走到了尽头。但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还是很敏锐地找到了打破僵化局面的缺口,他们让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又峰回路转,再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隋晓明《儒家的智慧》

材料二宋代的理学保持着汉朝以来的方向,大迈步前进着,但到明清之际,这种发展的方向有了不可思议的更改。理学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神圣性,但当世界继续发展着,资本主义已经取代封建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时,明清之际的儒学竟有意无意地适应了时代的这一变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儒学思想家,富有胆识与智慧地第一次质疑中国的封建统治,第一次质疑居于统治地位的理学思想,他们的句句真言掷地有声而振聋发聩。

一一摘编自邓思平《儒学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儒学与宋代理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方向出现“更改”的历史背景。
3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明朝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4 . 如图为IMF的标志。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巴西前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IMF从成立到近年来的这一变化说明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难
2020-12-07更新 | 402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派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以来,历久弥新,不间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不间断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前行。宋朝理学似乎已将千年儒学发展到无与伦比的极致,因为儒家极力倡导的纲常道德被宋朝理学大师们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那么儒学会再向何处发展?随着封建主义的衰落,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理学似乎也走到了尽头。但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还是很敏锐地找到了打破僵化局面的缺口,他们让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又峰回路转,再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隋晓明《儒家的智慧》

材料二 宋代的理学保持着汉朝以来的方向,大迈步前进着,但到明清之际,这种发展的方向有了不可思议的更改。理学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神圣性,但当世界继续发展着资本主义已经取代封建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时,明清之际的儒学竟有意无意地适应了时代的这一变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儒学思想家,富有胆识与智慧地第一次质疑中国的封建统治,第一次质疑居于统治地位的理学思想,他们的句句真言掷地有声而振聋发聩。

———摘编自邓思平《儒学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儒学与宋代理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方向出现“更改”的历史背景,并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后,随着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逐渐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对三民主义排斥的态度,帮助国民党改组,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国共展开了一场关于三民主义的论争。在这场论战过程中,共产党对三民主义有了摆脱的趋势,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言说三民主义。国民革命失败后,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对“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破坏,开始丢开三民主义,对三民主义采取了否定批判的态度。1935 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在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下,再次高高举起了三民主义大旗。1937年,经历了十年对峙时期的国共两党以三民主义为桥梁再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在抗战时期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三民主义论战,这场论战使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革命理论日趋成熟,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1946年6 月全面内战的爆发,在合作建立三民主义国家实现无望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于是改变了建国方略,由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取代了三民主义共和国。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和提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开始在实际行动中全面实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想。

——摘编 自赫坚《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认识的演变研究(1921-1949)》

材料二 三十年代初,中共党人将阶级分析模式机械地套用在历史问题研究和分析中。在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这一时期中共党人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重估"中得出了很多武断的和否定性的结论。长征结束后,党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取得主导地位,加之重新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客观环境,中 共党人开始主动纠正以前对历史问题的一些偏驳的认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党人的“五四”观, 开始走上理性回归之路。三十年代末,随着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逐渐成熟,中共的“五四”观最终确立。

——摘编自徐文杰《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认识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共党人对历史事件认识的共同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475152115551558155915951597
价格指数100167270370400515685
A.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2021-05-19更新 | 191次组卷 | 49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为1933—1939年美国参加罢工的工人人数及其所占全国工人总数比重的统计表。对表中变化趋势解读正确的是,美国
A.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成效B.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D.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2020-09-0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

——摘自杰里.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下》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2020-09-0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10 .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是“发号施令”。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     
A.表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B.美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C.说明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D.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2021-01-20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回族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