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启蒙与人类共始终,是对于判断力和自我思维能力的关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思想史学者曾有如此比喻:“从前,有一对秀发白肤的孪生兄弟,一名文艺复兴,一名宗教改革,不堪鞭笞辱骂,起而反抗其恶毒、然而衰老的继母。”

——摘编自陆锋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之发韧》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法国最为声势浩大,高扬理性之光,驱逐社会黑暗是运动宗旨,试图确立理性的绝对权威的同时,并用理性的神话代替了之前的神话,但也暴露出了弊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启蒙运动理性发展的极端化表现。

——摘编自徐佳梅《康德启蒙哲学的尺度与限度》

材料三   需要启蒙的也不仅是过去与现在,它还与未来同在;需要启蒙的也不仅仅是一种从神学和封建文化中摆脱出来的启蒙,也是一种从自身造成的科学技术化统治中,从科学万能、理性至上中摆脱出来的新启蒙。启蒙的最根本意义便是不断确立起人的独立主体意识和自由理性思考,将人之存在和生活意义真正置于人的自身的自主思考、判断和创造之上。

——摘编自张能为《伽达默尔的“第三次启蒙”与当代启蒙意义之复杂性理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继母”是谁?学者为何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称为“孪生兄弟”?
(2)据材料二,归纳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列举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及其政治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的主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启蒙”的认识。
2022-02-1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私立书院一般由名儒乡士在其故乡所创立,所用教材以五经为主,旁及史学诗文。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一般以经师而兼人师,以言教而兼身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书院虽与朝廷发生关系,但不受其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宋代私立书院的典型代表是白鹿洞书院,宋孝宗淳熙六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朝廷赐予“白鹿洞书院”敕额和监本《九经》,并亲自到书院讲学,还手定《白鹿洞学规》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后,私立书院逐渐遍于州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先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要城市创办了宫廷学园,这种学园大多由王公贵族和地方统治者支持。在这些学园中,最有名的是维多利诺于1423年创办的“快乐之家”。在这里,学习内容丰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以发展,为社会造就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维多利诺特别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可以使学生们获得自由思想,有益于开发智力,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全面地发展。另外,世俗政府为了满足公民学习民族语言、读写算知识和实用知识的需要,还开办了许多初等学校。

——摘编自冯英《教育的解放——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私立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发展的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宋代私立书院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的共同影响。
2021-12-13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字是汉族人所创制和使用的文字,在古代,汉字流传到日本并被长期使用,但在近代,日本逐渐出现了文字改革的思潮。这一过程从明治维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19世纪“兰学”在日本逐渐兴起,使日本认识到了荷兰文字的简便,他们对汉字的复杂构型产生不满,民间逐渐产生了排斥汉字的意识。明治维新前有人提出废除汉字,但遭到了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的反对,所以最终没有被政府采纳。随着明治维新的推行和中国被侵略的加深,日本反思了对中国文化和文字的学习,政府将文字改革提上日程,尤其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他们更加反对中国文化,把文字改革推向了高潮。政府推广假名(借助汉字音形不用其意义)和罗马文字过程中,由于人民使用不习惯,推广受到了阻碍,废除汉字改革势力遭到一定程度的压制。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假名不能完全表达意思和情感,于是在日本废除汉字的势力被完全削弱,日本政府决定在日本国内长期使用汉字,但受到汉字改革的影响,汉字在日本教育中的数量还是被减少了,而且多为简化后的汉字。

——摘编自次仁桑珠《日本近代文字改革及文字使用概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文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文字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文字改革的认识。
2021-06-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孙中山认为,民国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故主张民生主义。他在1912年时说民生主义“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胡汉民在反思辛亥革命时认为:“同盟会未尝深植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革命时代本有不能免之痛苦,闻和平之呼声足以弛其忍受牺牲、继续奋斗之勇气,故当时民众心理,俱祝福于和议。

——摘编自《宋教仁集》《孙中山选集》《胡汉民自传》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认为“政治纷扰如故”的主要原因。归纳孙中山有关建设民国的主张及其依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后世良好政治建设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清王朝专制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之前的闭关政策,中国成了隔绝世界的孤岛,戊戌变法可以说是闭关以后,中国文化突然落伍,受刺激的优秀民族必然奋起的抗争。另外,坚船炮利政策之失败,列强之集中环攻等,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就想来一番彻底的改革和维新。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成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维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6 . 中国企业自诞生起,即以国强民富为已任,助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骚骏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洵于时事大局有神。”

——朱荫贵《朱荫贵论招商局》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招商局广大员工深明大义……在江阴、上海十里铺、马当等六处沉船塞港,招商局共献出船舶18艘……。招商局员工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兼程,抢运人员物资入川,千方百计开展敌后军事运输与商货运输,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竭尽了全力。”.

——张后铨《试论招商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四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招商局再次勇立潮头,独资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一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反映了中国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的精神与风貌,因而“极具标本价值"。

——李建红《书写中国自己的企业史》


(1)据材料一,指出“招商局”的诞生与哪——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重要历史事件的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依据。
(3)据材料三,归纳招商局“大义”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大义”之举在当时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招商局跨越了哪几个历史阶段?并谈谈你对招商局“极具标本价值”这一结论的理解。
2021-09-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   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   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   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   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

材料二   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

材料三   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   和新的研究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021-09-12更新 | 3019次组卷 | 25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英国在一些大的部门,在大臣以下,先后设立了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辅佐大臣在内阁的政务和部内事务。这样,英国政府机构里的官员逐渐分成了两类:政务官和文官。各部门的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少数官员是政务官,他们参加议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其去留不受政潮的影响。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工业革命影响,英国伦敦人口在1831年达到159.5万人。当时,伦敦虽然形成铁路干线的基本格局,但并没有解决城市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不过,铁路建设为后来伦敦地铁的修建积累了经验,准备了人才和技术的条件。市政律师查尔斯·皮尔森提出修建地下铁路的建议,并做了大量游说工作,使修建地铁的法案在1854年获得伦敦市议会的通过。伦敦市政府组织强烈支持地铁工程,并购买了价值200000英镑的都市地铁公司股份。经过四年施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正式开通。地铁不仅使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场所之间,而且把大量市中心人口疏散到郊区。1877年,伦敦区域地铁线路延伸至威斯敏斯特,从而推动了贝德福德公园的开发。还有在肯辛顿附近举办过许多展览会,每年大量游客都蜂拥而至,这主要归功于地铁公司发行了只需1便士的往返票。

——摘编自贺鹭《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地铁》

材料二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地铁于1965年开工。作为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修建包含着无数创业的艰辛。由铁道兵等组成的施工队伍,仅用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地铁一期工程就建成通车。受“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影响,北京地铁建成了一条不符合运营要求的“战备线”。1978年,北京地铁全体职工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连续奋战,改造和整治设备,为首钢等西郊大厂上万名职工提供了上下班交通工具,为他们每天减少一个多小时的出行时间,而且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地铁从战备型向运营生产型过渡起到关键作用。1996年,北京地铁开始实行3分钟间隔运行方法,地铁早、晚高峰的拥挤现象得以缓解。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中心区人口、产业向新城转移,由地铁等方式组成交通网连接通州、大兴等新城。到2050年,中心区至较远的卫星城可在70分钟左右到达,为把北京建成宜居城市提供便捷、舒适、环保的交通服务。

——摘编自王德兴《北京地铁4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地铁修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地铁修建的特点。
(3)根据材料,简析伦敦地铁与北京地铁建设产生的共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民初的政党,不仅不能改变革命后混乱的社会状况,反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央逐步向地方下放了一系列权力;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