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教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私学除有与官学相同的教化形式外,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征,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秦禁私学是教育史上的倒退,而汉朝官、私教育结合的方式无疑是统治术上的智慧。史料中也常见私学的老师、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以及游侠、豪强、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这胜过形式意义上的教令和劝说,而且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民,势必固化为乡民内在的理念。在汉代,地方官吏的示范也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据《后汉书·李膺传》说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思成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

——摘编自王育《秦汉乡里教化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教化的客观有效性是十分明显的,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性格的生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发展的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化活动成为了固化社会发展的障碍,导致社会发展滞后。古代的教化只有教化主体的主导性而无教化对象的主体性,教化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或者干脆就是怀着功利的目的,形成了对人的普遍压抑,不利于社会的革新、思想的进步,从整体上有碍于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另外,古代教化之下的人们普遍“重德性,轻知性”,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也不符合科学精神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王永祥《中国古代教化方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乡里教化的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化的价值与局限性。
2 . 中国古代的政治机构及职权常常因时而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绪万端,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卷1《政体》

材料二   今阁臣贵重,地望之隆崇,眷注之殊特,百僚不敢望焉。是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矣。朝绅士庶莫不指曰“某相公”,是无宰相之制,并有宰相之名矣。

——王元翰《王谏议全集.疏草》

材料三   在奏折数量激增的形势下,乾隆已不可能像康熙和雍正那样亲自处理每一件奏折……所以,乾纲独断的乾隆帝,就需要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机构来辅助自己处理奏折。内阁要负责题本和奏本的处理政务繁忙,且保密性差,不适合机要奏折的处理。军机处办事强调保密,入值者均为皇帝所倚重的亲信大臣。所以,军机处被皇帝选中,承担起了协助皇帝处理奏折的职责。由此,军机处得以涉足清王朝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宋希斌《论清代军机处的创立及其正规化》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宰相有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央机构的运行。
(2)材料二中的“相公”是指哪一机构的官员?归纳作者的观点。材料反映的是普遍现象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处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机构(职权)演变的认识。
2021-09-0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归纳的国内非议维新变法的理由有四:一是法不可变;二是西法不适用于中土;三是变法乃用夷变夏;四是无余力变法。其中,第三条理由主要是认为变法思想
A.维护了中国的政治制度B.破坏了中国的文化精髓
C.突破了陈旧思想的窠臼D.主张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2021-09-0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基础性调研测试历史(选修)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严复认为:治民之刑法,国人早已有之;治官之宪法则是我国所旧无。而控制和规范执政者和政府的根本大法,就是宪法。立宪政体中,政府尤其要守法,“其所守所由,草苹大经,必不可畔者斯为宪法,惟专制无之”。而要求执政者和政府谨守宪法和法律,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体制,因此,立宪要求政府遵宪守法,对国人来说,这不仅涉及政体的改变,也涉及思想观念的重大改变。那么,如何使执政者及政府守法?这要求确认人民主权者的地位,确立保障基本人权的立宪宗旨。只有确保基本人权的不可侵犯,才能建立起有效“治官”的法治。他还指出:“立宪之国,最重造律之权,有所变更创垂,必经数十百人之详议。议定而后呈之国主,而准驳之。此其法之所以无苟且,而下令常如流。

——摘编自《严复的宪政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严复的宪政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宪政构想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14世纪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农民逐渐拥有了自由劳动的权利。随后,获得个人自由劳动力的农民要求获得领主自营地的承租权。对个人劳动力的“所有”以及货币契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变为自由民的个人财产,小块土地所有制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租地农场这一崭新的土地经营方式首次在英国出现,传统农业变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17世纪的欧洲“农业革命”以一系列技术革新与革命而著称,其实它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所有权发展的革命。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我国地区辽阔,经济落后,发展又很不平衡,加上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一般是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多方面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农业生产的管理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多的灵活性。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队,以至在同一个生产队,都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凡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关心集体生产,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摘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农业变革的基本历程,归纳这一历程体现的主要线索。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和现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从历史影响的视角比较中英农业变革的主要异同。
2021-05-24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5月调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指出,“区乡自治是省自治的巩固基础,省自治又是全国民治的巩固基础。陕甘宁边区的民主,建筑在乡政权民主的基础上,即建筑在广大人民的真正自由上,所以特别有力”。1937年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规定“本条例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无论是哪一种乡村政权形式,都是由根据地的乡村民众直接选举产生,代表了农村除汉奸以外所有阶层的广泛利益。谢觉哉指出,“越下层越要民主,下面基础打得广大而且结实,民主政治的力量才能出人测度地发展起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众几乎没有不参加某种组织的,很多人同时是几个组织的成员。正是通过这种发达的组织生活,根据地的农民很快就从民主政治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

——摘编自丁云《抗日根据地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政治的认识和实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7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17月,新政府成立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省,将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作为重要任务,并开始关注女子教育问题。12月,文部省颁布“设立女子学校公告”,指出“人所以能昌其家业者,端赖男女各知其职分也。今虽有男子学校,而女子之教未备,故此番雇西洋女教师,开官立女子学校。自华族至平民,若纳资费皆可许其入学”。这一公告表明女子教育被纳入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使日本成为东亚国家中女子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在文部省的积极推动下,东京女学校、京都府立的新英学校及女红场、开拓使女学校三所女子学校在1872年内相继成立,这是近代日本最早的一批官立女子学校,从此拉开近代女子教育事业的序幕。

——摘编自戴婉莹《明治前期(1868-1886年日本女子教育探析》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女子教育事业的内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开启近代女子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
9 . 2015年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贩销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人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当时,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英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二战期间,罗斯福设想的“世界蓝图”之一,就是战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贸易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国家定价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世界8.73%,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新高。而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教师用书《历史·必修2》、人民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的金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条件。
2021-08-31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15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100周年,社会各层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锲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在孙中山埋头于“心理建设”的同时鲁迅提出了“国民性”的思想;继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后,李大钊又再论《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材料三   (鲁迅)自1906年他决定放弃医学转而从事文学之时起,就一直不倦地通过文学以探求群众的“精神”内容和深入揭示中国的“国民性”,这种努力左右着他对群众的看法。

——《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重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反思出现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根源。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第二次民族反思对民众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