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为此唐太宗指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而且)在律,正赃唯有六色: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明朝《大诰》中规定“不枉法者”被凌迟、枭首者极多,朱元璋还敕谕刑部)官吏受赃者,并罪通贿之人,徒其家于边,著为令。

——摘编自《唐律疏议·名例律X贞观政要以大明律》等

材料二 英、美是率先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扃化现象的泛滥,随着腐化现象的日益严重直至达到腐败的程度。在英国,整个18世纪腐败现象都很严重,并在19世纪前期进入了高峰期。美国从18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将近100年间,腐败猖獗。其间,随着两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工人阶级政治参与的实现,英国在进入19世纪后,美国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先后出现了以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改革社会运动,并成为推动政府进行改革的强大力量。在压力下,英、美两国的此番改革涉及广泛的政治领域,主要集中在选举制度、政治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颇有成效。例如:美国的选举提名制度、英国的反对党制度、两国的现代公务员制度等都是这一时期体制改革的产物。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肩败现象开始衰退。

——摘编自姜跃《国外廉政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美等国腐败现象出现的背景,归纳其主要举措。
(3)从上述材料可得出什么启示?
2021-09-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16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普遍建立,家法族规的制定也蔚然成风。宋代家法族规强调族众遵守社会秩序,严禁宗族子弟闲游、偷盗、赌博等。宗族成员违反国家律令、族规家法、风俗道德等行为要予以惩罚。婚姻方面,家族法规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财产继承上,按照诸子均分原则进行处理。宋代家训族规在国家法的支持和默许下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违背者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总之,宋代家法族规起到了国家制定法难以起到的社会控制作用。

——摘编自苏洁《宋代家法族规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外国的游人、商人和传教士进入中国,由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同,在基层,中外冲突时有发生。新式武器逐渐流入民间,地方矛盾变得愈发激烈,官府往往无力弹压。伴随着国民思想的进步与法律意识的觉醒,基层传统社会的“人治”受到冲击。近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民国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社会基层问题强调多数人参与纠纷、矛盾、冲突的协调和解决。1904年5月13日,《岭东日报》报道了广东省澄海县蓬洲所陈氏模仿“自治”的方式:“公议族规四条,谓如有犯规者,行自治之法,或笞惩,或罚影戏。”总之,近代基层治理出现新的特征。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依据政令或法律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能力急速增强,乡规民约逐渐式微。基层社会尽管也制定过一些村民公约,但由于其内容极富政治性,基本上就是一些政治口号,与之前在基层社会所存续的传统乡规民约有着质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乡规民约在宪法与法律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自治的重要载体之一,使之在城镇和农村都得到了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何旺旺《乡规民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当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家法族规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现象并归纳近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吐蕃王廷官制,原来专设大论(宰相)一人,统领内政外交,权力极大,往往难以控制。松赞干布深感改革的必要,于是在大论以外,增设宰相多人,其中有小论(副相)兵马都元帅宰相同平章事、副元帅同平章事,统领全队。此外,还有掌管民政的四个最高长官,都称为“宰相同平章事”,他们与大论共掌国政,一切重大国事都由宰相会议研究决定,报请赞普批准后执行。在宰相之下设置各类官员,分掌各种政务。其中有曩论(内相),掌管官员升迁调补等内政,相当于吏部尚书纰论(外相),相当于鸿胪寺卿,掌管外国使臣的接待等外政事务。“岸奔”(度支使),分掌财政。资悉波折逋(大会计官),掌管征收赋税。喻塞波掣逋(断事官长),又称“整事大相”,掌管刑政,相当于刑部尚书。此外还有掌管宣发诏令的给事中等官员,合称宰相僚属。在上述诸官中,大论最尊,总揽政务,事无大小,必须由他批准。上述的官职都由贵族担任,父死子代,世袭其职。这样国家政治、军事等各项政务由王廷统一管理,贵族就不能各行其是,加强了王廷权力。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吐蕃松赞干布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吐蕃松赞干布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2021-09-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深陷泥淖。19406月荷兰、法国的投降和英国的败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它企图乘机南进,夺英、法、荷等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叫嚣要在东亚和南洋实行日本式的“门罗主义”。日本在中国和亚洲的不断扩大侵略,加深了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但由于英、法的惨败,使美越来越认为纳粹德国是美国最危险的头号敌人。如果参战,应“先欧后亚”。而且当时美国并没有做好打一场战争的准备,因此美国仍不急于解决日本问题,继续竭力避免每日冲突。同时中国正在坚排对日作战。

——摘编自卢文璞《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加紧实行南进战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本加快南进造成的影响。
2021-09-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成化年间,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在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约中规定:院生可先读《小学》,再读《四书》《五经》和明代御制书、史、鉴等,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和读书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强调“各随资质高下”。……与官学不同的是,书院更重视学生对儒家经籍中所包含哲理的内省与感悟,注重学生“应举业”和“尊德性”的统一。……正德年间,王阳明、湛若水等学者开始通过兴办书院来广泛地传播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图正人心而淳风俗。在王、湛等学术大师的带动下,面向平民传播日用伦常之学,成为明中后期书院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摘编自邓洪波宗尧《明代书院教育及其对现代大学的启示》


(1)根据材料归纳明朝书院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书院教育的意义。
2021-09-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19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屯溪人,清代中叶徽派代表人物。其治学博广,为一代通儒和宗师。戴震强调情欲天然合理,要求“遂民之情,达民之欲”。他主张“理存于礼”和“礼理合一”,“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戴震认为“情之不爽失为理”,努力使情与理达至平衡。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戴震的礼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建军《戴震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学术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震的礼乐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震礼乐思想形成的原因。
2023-10-0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黄遵宪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早在十九世纪70年代,他与洋务派李鸿章密切交往,1877年,清政府任命黄遵宪为驻日参赞官,他通过阅读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了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学说,思想上“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认为“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他从多重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明治维新实行的各项制度,写成《日本国志》一书,详细介绍日本变革的经过和得失,阐述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主张。针对日本意欲侵略中国和朝鲜,他主张:“能于朝鲜设驻扎办事大臣,依蒙古西藏之例,凡国内之政治,及外国之条约,皆由中国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觊觎。”1882年,黄遵宪在美国运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为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90年,黄遵宪出使英国,认真考察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开始后,他以英国为模式,协助湖南巡抚实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改革。戊戌政变发生后,黄遵宪被押解进京,在英、日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释放黄遵宪南归故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遵宪“走向世界”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遵宪“走向世界”思想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英国文官是一类特殊官员,他们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不参与党派政治,不与内阁共进退。1660年,以枢密院为核心的政府文官制度固定下来。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上升,但国王乔治三世及枢密大臣通过赐官晋爵控制官员来干预议会活动,且接受官员行贿;英国两党轮流执政期间,将政府官职赏赐给本党成员,编织上下关系网,造成官吏频繁变动;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管理低成本、高效率,国家管理的工作日趋复杂,行政改革提上议事日程。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现代文官制度改革,1853年,在《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立常任文官制,将竞争机制纳入人才选举中,除少数高级官员,所有文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考试注重文理基础知识而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技能,根据文官的业绩进行考核,根据才能和勤奋程度决定升迁。1870年,格拉斯顿政府颁布第二个枢密院令,对文官的待遇、分级、晋升等细节作出具体规定,文官制度渐趋于完善。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英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在经济策略方面,尽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张。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益如之”。又认为粮贵则对士民工商不利,谷贱则伤农,善治国者必须兼顾士民工商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他指出,五口之家的小农,每年除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外,还亏空四百五十钱,这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和不安心于田亩的原因。他针对此情况作平籴法,即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则类推。这样可使饥岁的粮价不至猛涨,农民也不会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由于能“取有余以补不足”,“行之魏图,国以富强”。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经济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李悝改革的历史作用。
2021-09-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是后魏一个杰出人物。他仰慕中国的文化,一意要改革旧俗。但在平城,终觉得环境不甚适宜。乃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断北语,改姓氏,禁胡服,奖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自此以后,鲜卑人就渐和汉人同化了。然其根本.上的毛病,即以征服民族自居,视榨取被征服民族以供享用为当然之事,因而日入于骄奢淫逸,这是不能因文明程度的增进而改变的,而且因为环境的不同,其流于骄奢淫逸更……文帝传子宣武帝至孝明帝。

年幼,太后胡氏临朝。荒淫纵恣,把野蛮民族的病态,悉数现出。中原之民,苦于横征暴敛,群起叛乱。而六镇将士,因南迁以后,待遇不如旧时,魏朝又怕兵力衰颓,禁其浮游在外,亦激而生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的主要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