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先生动笔撰写他的民族复兴计划一<实业计划》,分为六大计划:第一计划,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北方大港于直隶湾;建筑铁路系统,由北方大港以达中国西北极端;移民蒙古、新疆……发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第二计划,筑东方大港以使之成为世界级头等商港;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第三计划,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创立造船厂。第四计划,建设中央、东南、东北、高原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货车制造厂。第五计划,发展满足个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和生活安适所由得的粮食、衣服、居室、汽车及各种运输工具制造、印刷等工业。第六计划,发展采矿工业,包括铁矿、煤矿、油矿、钢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机厂之设立。

——摘编自黄自荣(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探微》

材料二   国家民族主义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它反映了某个民族国家与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当今世界的关系,是民族国家生存的基本方式,因而是一种能在国际政治中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力量和因素。聚合型民族主义主要是指同一地区内各主权国家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寻求合作,即国际政治中的区域一体化现象。

——摘编自张涛华《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研究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民族复兴计划不能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国家民族主义和聚合型民族主义在二战后欧洲--体化复兴中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看法。
2021-1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4年,袁隆平发现月光花嫁接于红薯的“无性杂种”实验并没有把无性杂交的优势传给下一代后,开始抛弃对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以“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为指导进行植物育种有性繁殖的研究。从19607月开始,他和妻子邓哲历经二年千辛万苦才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为育种实验奠定基础;1966年之后的七年时间里,他带领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的试验先后失败,袁隆平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后,提出利用远缘野生稻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新思路,在湖南、广东、新疆等十三个省十八个单位的上百名农业科学工作者协作下,杂交水稻的研究相继突破关键技术难关;1973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现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20世纪80年代,在袁隆平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和技术路线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而且使高粱、棉花、油菜、小麦等的两系法研究也获得极大进步。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为解决全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袁隆平成功之路回眸一解读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贡献、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科研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袁隆平科研工作的主要贡献。
2021-10-1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以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为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极富洞察力地提出:“我们的时代”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标志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生产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财富的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摘编自李志军《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不可阻挡》

材料二   201982425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在法国南部度假城市比亚里茨(Biarritz)举行。24日,大批抗议者在附近进行反G7示威游行,爆发了激烈的警民冲突。参与者的人数约在900015000人,至少有68人被捕,其中有38人被拘留。据路透社报道,反全球化人士、环保活动家、法国“黄背心”和巴斯克(Basque)民族主义者都在游行队伍中,共同抗议世界领导人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们的无所作为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据媒体报道,示威者的诉求还包括亚马孙热带雨林大火、气候变迁、女权主义等。

——摘编自钱蜻《反全球化运动背后的另一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反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基,字伯温,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的官宦家庭。元统元年(1333年),中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他为官清正廉洁,对上奉公执法,对下秉公办事,但遭蒙古官僚们的冷讽热嘲和借故排挤。46岁回乡隐居,组织民团、民兵,抗元自保,说服地主乡绅,减轻对佃户的剥削。元末社会大乱,朱元璋三请而出山,他献计四策,战胜陈友谅,竭力辅助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刘基谢绝朱元璋拜左丞相和称公封侯的赏赐。他执法如山,从不趋炎附势,后因秉公审理李善长好友李彬的骄纵杀人一案,被朱元璋冷遇。他恪守“宁天下人负我,我决不负天下人”的信条,遇到不利之事,总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1375年,他忧愤而死。他的一生是典型的封建正统儒生的一生,死后与张良、孔明齐名而载入史册。

——摘编自苏贵庆《略论刘伯温》


(1)根据材料,概括刘基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他的一生是典型的封建正统儒生的一生”。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商税税率较轻,至元七年(1270年),定“三十分取一之制”。宋元时期,制度化的抑商内容已五去其四,仅在专卖制度中有部分保留。“通商”一词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出现的频率陡然增高,仅《宋史》一书,“通商”一词即出现近50次。《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墙通商”的记载。在宋元时期的商业政策中,虽然抑商仍未消失,但通商“日益复兴”,通商已深度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之中,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材料二   “抑末”是明代的一项宏观的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主要是平衡各经济部门的关系,驱使游惰之民归于南亩,保证有足够多的人手从事农业生产,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而国家理性地对待商业,实行“通商”,则主要是为了足边、裕国、便民,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具有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在制度层面,商人已享有和庶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地位和权利,解除了束缚商人近两千年的枉格。不过,也应注意到……文化观念的发展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抑商观念仍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制度与行为也会有不相一致之处,抑商行为当然也不可能立即消失。明万历以后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明富《明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时期“通商‘日益复兴’”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通商”政策的特点。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宋、元、明三代的“通商”政策。
2021-06-09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查士丁尼之前,有过三次编纂法典的尝试,但是这些法典的内容依然过于庞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查士丁尼来说,统一法典的编纂与帝国其他的措施,都是其重新恢复和统一罗马帝国政策的一部分,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法律。因而,查士丁尼上台伊始,立即着手法典的编纂。公元528,查士丁尼颁布谕令,任命十人委员会,命令他们负责根据以前的三部法典以及后来一些皇帝的谕令,编辑一部新法典,并使之系统化。529,法典编纂完成,命名为《查士丁尼法典》。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财富。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法律由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据《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放提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和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革命运动是原动力,立宪运动是助推手,清末新政是催化剂。

陈德辉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轨迹:清廷的极端腐败,改良主义的曲终人散,列强瓜分中国的加速进行,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任何温和的创新和变革尝试都会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必将诞生。

杨银权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强调正是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姜义华则认为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从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清政府如果能够正常立宪,宪政、民主等制度迟早会落地生根,社会变革也会比较平稳。

——摘编自孙芳《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1-28更新 | 18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六市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春秋战国相较,汉代提供了比先秦更有保障的求职途径和谋取利禄的机会,使各阶层社会流动的实现途径日益规范和制度化。汉代,不论学子出身如何,只要学业优秀并为统治者所用,便可上升到令世人仰慕的社会阶层,由学术精英和知识精英成为政治精英,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占据较高社会地位。

——摘编自薛志清等《功利观与精神的培养——对汉代士人社会流动途径的考察》

材料二   明代中期由于展开捐纳,导致官僚预备集团愈发膨胀,加之科举的额数相对稳定而不能适应人口数的增长,大批士人上进无门。时人指出:“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相混。今新安多大族,其地在山谷之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当时的士人杨爵“下诏狱,杖之。居数日,视无恙,复杖之”;王夫之在书中也多次谈到廷杖等酷刑对士人心态的摧残,为人君者毁裂纲常之大恶”。明末士大夫“躁竟”“激戾”“放织”等表现变成了士人群体的特有性格。

——摘编自王新博《浅议明末士人生存与心理动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使汉代士人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明末士人的变化并进行评析。
2021-06-2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诞生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又反过来从生产领域推广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这是一个“推动一抑制一推动”的交互过程。新生产工具的应用,解放了传统生产模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民众对待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新式学校的出现,普通学校数量增多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很多变化都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但是又由于工业革命生产力提高导致家庭消费观念变革,人们容易因为过分的消费而进行劳动增加投入,忽略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容易导致文盲率的增加和高等教育创新不足。

工业革命早期对教育推动是一种自发自生的源生过程,知识普及的层次也尚属常识和技术的范畴。文化知识的普及对工业革命的推动是简单直接的,反过来,工业革命也促进文化知识的简单普及。但是当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需要更高深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工业社会形成的消费观念对高深知识的学习产生了阻碍作用。英国当时的教育模式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但初等教育的普及化却不能创造出更先进的生产力,这是从“勤勉革命”理论得到具有相应解释力的看法。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并不复杂,人人能从变革中受益,教育的边际收益因此递减,民众的教育需求也因此逐渐减弱,唯有国家干预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最终工业革命变革了英国的国家教育观念。

——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一基于“勤勉革命”的视角》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个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
2021-05-1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民主与古代民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从制度上来记,现代西方的民主制不是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而是来源于罗马的共和制。两者在制度构架上的对应十分明显;(以美国为例)总统对应执政官,议会对应罗马元老院一一美国的参议院 Senate House,取名来源于罗马元老院,公民选举则对应罗马的公民大会。而且美国的建国之父明确表示不要典的那套民主制度。麦迪逊曾说:“即使每个雅典公民都如苏格拉底那样智,典的每公民大会仍然都是岛合之众,“如果让古希思想家——比如亚里士多德来看现代西方民主,他背定不认为这是民主制度,而会认为这恰恰是与民主相对立的。现代的民主制在根本上是精英主又的,它和反雅典传统的精英主义一样,实际上是不愿让大众零权力或直接进行决策。

——摘自黄、郑诗亮、沈奕《黄洋:谈雅典民主与西方民主传统》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