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时期,韩愈借鉴佛教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韩愈在孟荀评价问题上:凡涉及“道统”建构方面的,标榜孟子而贬黜荀子;而在此外的文本言说中,则大致遵循“孟荀齐号”的成说。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道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从“道统”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来看,韩愈以孟子“传道”说为形式依据,以孟子“距杨墨”为关键内容,然而除此之外,甚少涉及孟学其他领域。譬如孟子的“性善”说,韩愈对其似乎无动于衷。

——摘编自张明《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

材料二   乾嘉新义理学承清初以降反理学的“黎明运动”,具有一套迥异于宋明理学的意义系统,而与荀学构成意义上的共契。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达情遂欲”说,而荀子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正与此相契合。其次,荀子的重礼思想则启导了乾嘉新义理学“以礼代理”说的创生。最后,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明清易代,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

——摘编自孔定芳、高季红《荀学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与乾嘉学人在对待先秦儒学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
2023-12-26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

——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

——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2023-12-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190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强国,无论是在领土层面还是经济层面。经济转型体现在工业、贸易、金融、运输和农业等方面。相比其他国家,英国经济不仅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优势。铁路的发展,使得许多人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频率出行。在短篇小说《呆堡镇》中,狄更斯将火车视为纯真丧失的理由,但同时也把它看作新经验的来源。

短篇小说《呆堡镇》(节选)
我们这些来自小地方的人,大部分都来自“呆堡镇”……火车站已经把运动场吞掉了。它消失了。那两棵漂亮的山楂树、树篱、草皮,还有所有毛茛和雏菊,都已经让位给了最冷冰冰的石子路……之前载我离开的那辆公共马车,名字好听极了,叫“蒂姆普森的蓝眼少女”,因为它的主人是上街公共马车行的蒂姆普森先生;现在带我回来的这台机车,大名“97号”,好不严肃。它属于“东南铁”(东南铁路公司),只会一个劲儿地往伤痕累累的路面上吐煤灰和沸水。

——摘编自【英】杰里米·布莱克《大英帝国300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750—1900年成为世界上最重要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750—1900年英国铁路的快速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推行之后不过103天就夭折了,但作为一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前后相继的,都是旨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两件历史大事。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还有学者说:“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的开始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戊戌变法。”

——摘编自于文善、曹剑涛《近五年来戊戌维新运动研究述评》

材料二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至少在十几处谈到光绪帝无权,变法无法推行。在梁启超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19世纪末叶的清廷官僚缺少进取精神,所以成为改革的一大阻力。这一点,梁启超看得非常清楚。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看法。
2023-11-0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继续,但随着轴心国的不断溃败,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已经到了着手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时候。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认为战争结束后,国内外形势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利用盟国有求于美国,而美国国内普遍关注击败法西斯的时机,拟订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具体方案。在罗斯福及其幕僚们看来,法西斯的巨大威胁促使苏联与美英建立了战时联盟,尽管战后法西斯的威胁会消失,但仍存在维护和平的共同需要。况且苏联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战后为了获得上百亿美元的美国援助以重建经济,将不得不继续与美国合作。因此,战后大国合作仍有可能。基于这一设想,罗斯福设计了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英、苏、中等大国战后合作的蓝图,力图通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维护战后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24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斯福所设计的战后世界秩序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英国工党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选择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成为每一个英国公民都可以享有的基本权利。19487月,当《国民保险法》《国民保健法》等法律在全国生效的时候,英国首相艾德礼发布讲话,他说,即将开始生效的各项社会保障法,对每一个英国公民都是普遍的和有效的。英国政府社会保障立法涉及英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几乎所有方面。这些社会立法所建立起来的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人在未成年时享受母婴补贴、家庭补贴以及免费学校餐待遇,成年时期享受失业保障、健康保险、工伤保险等。英国政府制定的这些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政策与措施,使得英国建立起一种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焦晓鹏《战后英国福利制度变革评析》

材料二   19591964年,英国公共开支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其中除防务之外,福利开支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项目。19651966年度的这项开支(包括教育)达到65亿英镑,而20年后则接近920亿英镑。20世纪70年代,英国“滞胀”现象达到高峰,年均经济增长率在2%以下,有时还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保守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于1979年以一票多数击败工党政府,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上台组阁。撒切尔政府大量削减各种补贴,包括住房、医疗、失业、教育等,这些削减对社会下层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但它不敢根本否定福利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期间以及二战后初期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撒切尔政府调整社会福利政策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政府应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哪些角色。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材料二: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现这块石碑,法国人把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


(1)根据材料--,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
2023-02-09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今中外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以其精妙绝伦的权力制约机制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西方民主宪政理论及权力制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人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在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建立了严密的制衡机制。罗马共和国的分权制衡不仅仅是依靠各权力机关的相互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衡关系,为共和政体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依靠法律的力量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个权力机构、各种政治势力的权力和运作规则。正是这一点被资产阶级启蒙学者视为珍贵的思想财富,成为近代分权学说和法治政府的直接思想来源。

——摘编自宋紫朝《罗马共和国权力制衡研究》

材料二   近代只有孙中山先生,他懂得把中国传统政制和西方现代政治参酌配合。他主张把中国政治上原有之考试、监察两制度,增入西方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而糅合为五权宪法之理想。我们且不论此项理想是否尽善尽美,然孙先生实具有超旷之识见,融会中西,斟酌中西彼我之长,来适合国情,创制立法。在孙先生同时,乃至目前,一般人只知有西方,而抹杀了中国自己。总认为只要抄袭西方一套政制,便可尽治国平天下之大任,把中国自己固有的优良传统制度全抛弃了。两两相比,自见中山先生慧眼卓识,其见解已可绵历百代,跨越辈流,不愧为这一时代之伟大人物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框架逐渐被政权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所取代。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化的政治权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及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民主政治的新生等措施,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刘朋《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实践与政治现代化的合法性权威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共和国权力制衡运行机制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钱穆先生认为“中山先生慧眼卓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理论到实践的贡献角度简要评析其“不愧为这一时代之伟大人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框架”两个典型。并以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为例说明“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化的政治权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的表现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