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25 道试题
1 . 20世纪30年代,拉丁美洲是世界主要的谷物供应地区,亚洲、非洲亦有少量余粮出口。而到50年代,拉丁美洲净出口额仅有100万吨谷物,亚洲地区则变为净进口地区。80年代初,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年净进口数量竟高达9000多万吨。这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长期存在B.第三世界农业发展的长期落后
C.新兴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影响D.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趋势的加快

2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改革方面,也体现在思想、社会和经济生活方面。除了今文经学运动外,一些观点和行为也从根本上重新定位,这是由传统学术的变动趋势和西方思潮的涌入所引起的。社会方面,个人代替家庭和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买办和军阀两个新兴阶级备受瞩目,同时,城市数目激增。经济方面,对政府财政的批评增多,贸易逆差加剧,而且外国对中国经济中的现代部分的控制加深……在这十五年里,旧的思想、社会和经济秩序已荡然无存,而新的秩序正蓄势待发。这种快速的转变,预示着一场大的政治动荡将翩然而至,历时两个半世纪的满洲王朝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采它不能与时代同行,并提供一种替代暴力变革的方式,它将注定灭亡。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潮流·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9-04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洋洲岛屿地区的华人社会最初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近代西方列强在大洋洲进行殖民开发并重组太平洋贸易网络的结果。除了以广东人为主的华人劳工移民外,大洋洲岛国的华人社会主要来自从事进出口贸易及零售业的小型华商群体,他们编织并维持了一个跨度空前的海洋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移民的抵达使得岛国华人社会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变化。随着中国在跨太平洋网络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岛国华人移民与母国的互动更加频繁,其生计呈现出更加依赖中国的趋势。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与美拉尼西亚部分岛屿遭受日本侵占或沦为激烈战场,许多华工被迫转移。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大洋洲岛屿地区普遍放弃契约劳工制度,由澳大利亚实际托管的岛屿对华人移民也宣布了禁令。华人移民在岛屿地区加剧离散,华人社会的分布更为广泛,第一代移民只要没有回国,均充分入籍归化或与土著联姻。巴布亚新几内亚比较具有代表性。据巴新官方统计,1966年共有2455名居民自认是华人,其中生于中国的华人566人,但仅282人保留中国国籍;到2000年时,几乎全部华裔人口都已经是巴新籍或澳籍。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大洋洲多数岛屿地区摆脱托管身份实现独立或自治,各国均把发展对外商贸和吸引外资视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手段,加之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至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推动“脱欧入亚”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些都促成了所谓“新华人移民”群体的诞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费晟《海洋网络与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移民的生计变化——以瓦努阿图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至二战后初期大洋洲岛屿地区华人移民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华人移民”群体的主要职业构成,并谈谈这一群体对大洋洲岛屿国家发展的贡献。
2023-06-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中叶,英国法学家布莱克斯通在一场演讲里强调,把懂得法律的价值和知识视为有教养的一种标准或绅士的一种风采。在北美大陆,通过独立战争前的政治辩论和独立战争期间的思想传播,欧洲思想中的自由与法治的理论转化成了北美民众普遍的思想意识。布莱克斯通的著作被殖民地奉为“法学必读之书”。潘恩在《常识》中提道:“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这本小册子迅速在北美的居民和军队中广为传阅。

——摘编自仙慧丽《西方法治生成路径的探析》

材料二: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议会作为立法机关的地位实际下降了,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立法。为应对此变化,当代西方国家议会趋于在统一掌握立法最终审议权和控制权的前提下,广泛采用各种更灵活的立法形式,且越来越重视其民主监督功能的发挥,以期一方面强化政府立法的民主保障,加强对政府立法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议会制度,以实质性地强化其立法审议和立法监督能力。美国70年代国会改革,通过立法加强国会对战争权力和预算的控制,加强对行政机构的监督等。

——摘编自王保民《西方国家议会立法改革趋势之探析——兼论政府在立法中的功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律书籍在北美殖民地流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西方国家立法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国家近现代法律制度的认识。
6 . 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不断强化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7 . 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着来自美苏两个方面的外交压力。中国要减轻外交压力,拓展更广阔的外交活动空间,就必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1964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指出美苏之外的国家都属中间地带,中间地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与美苏之间有矛盾,而且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这种矛盾将日益加深。中间地带发展的趋势将是独立于美苏之外,并能与美苏抗衡的一支强大的国际政治力量。

——摘编自徐如军《论新中国外交思想三个层面的转变》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也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你们跟欧洲、跟日本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毛泽东亲自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而美国尼克松政府也将对华政策从“遏制”调整为“接触”。197812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迎来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

——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相较于20世纪60年代,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9 .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它是衡量国家财力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前期账政收入规模简表

年代岁入总额(万两)
顺治九年(16522.428
康熙二十四年(16853.123
雍正三年(17253.585
乾隆十八年(17534.069
乾隆三十一年(17664.858
乾隆五十六年(17914.359
嘉庆十七年(18124.013

——摘编自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户部巨额亏空被曝光,计有925万多两存银不翼而飞。18519月黄河在徐州决口,到1853年清政府不得不考虑用金融手段解决财政困难。当年二月,清廷匆匆出台政策,由户部主持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纸币官票,规定政府各衙门及与政府合作的银钱号须照票面足额对付现银;五个月后,清廷规定地方在向中央缴税时不许缴纳官票,而后干脆不再提及官票的兑换问题。户部直至清末新政时才开始收回地方铸币权,此后中国社会长期受货币供应不足的困扰,以致金融控制权很大程度。上受外资银行所主导,中国的币制进一步紊乱。

——摘编自任志勇《1850年前后清政府的财政困局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前期财政收入规模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1853年纸币改革的影响。
2023-08-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白银进口量及来源(1550-1700年)(单位:吨)

日本菲律宾葡萄牙贩运到澳门合计
1550-1600年12805843802244
1600—1640年19687191482835
1641—1685年15861080l694
1685—1700年411370178
1500—1700年合计487515484286951

——摘编自谢丰斋《古代“丝路贸易”的延续》

材料二   巴西棉花、咖啡 、稻米等农产品和畜牧业的生产,金矿和金刚钻矿的开采,主要靠黑人奴隶来进行。随着种植场的扩大和出口农产品的不断增加,畜奴的数量也随之扩大。1532年黑人奴隶开始被运到巴西,到十八世纪末叶,在巴西的黑人奴隶已比白人多百分之五十,有些地区黑人奴隶的人数甚至是白人的二十倍。在19世纪中叶,停止奴隶贩卖之前运入巴西的黑人奴隶已有一千五百万人之多。

——摘编自谢启晃《奴隶贸易与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中中国白银进口相关的国际贸易路线,简析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巴西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趋势出现的历史背景。
2023-07-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