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用艺术形象向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和禁欲主义宣布:人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有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如亮丽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与沉寂,给人们的心注入一缕芬芳与希望,成为欧洲人结束中世纪漫长痛苦生活的标志。

——《人性的觉醒与写实风格的复苏——浅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


(1)材料中的“时代精神”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娜丽莎》创作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马丁·路德改教时,大力提倡四大原则:“人人为祭司、人人有召命、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他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而上帝对人的呼召也是平等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为突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迎接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2)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开创了人类的启蒙理性。卢梭在这一时期,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挑战旧制度,傲视传统观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在对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敢,歌德曾评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解,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
2 .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晋西北山地许多农民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总结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3)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经验。
3 . 制度变革与创新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

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中国历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

——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分别指出材料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材料说“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序号年份事件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指出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上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制度变革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022-01-10更新 | 330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2021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
2021-11-09更新 | 1052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福建历史高考真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相隔绝,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状态。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分别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到1760年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间已经形成密切的经济关系。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继而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这个过程以1500年为起点,是由于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使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同时,基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这一唯物主义原则,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论证将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理由。(围绕材料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6 .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饿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落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2)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概括其治理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
7 .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1年,伊丽沙白女王命令将以前各项救济法令编纂补充成法典颁布,后世称为《伊丽莎白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该法总结了都铎王朝100多年来处理贫困、流浪、失业等问题的立法内容,正式确立了政府救济穷人的责任……通过教会组织设立贫民监督官和教区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所等措施开展救济。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为迫使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1834年的《新济贫法》,实行苦役制度,强迫救济对象参与劳动。……两极分化和贫困问题及其所导致的秩序和法治等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叶期间,终于进行了诸如议会和选举权等一系列的变革,才最终缓解了矛盾。

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新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先后通过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工业妨害保险法、国民健康服务法和国民救助法等五大法案,加上此前已颁行的国民住宅法、劳动交换法、职业训练法等,构成世界上堪称楷模的社会安全制度,号称对每个国民从摇篮到坟墓均予以保障。

——摘编自《英国史上济贫法及其局限》等

材料二   1978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6.9%,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6449亿人,超过世界同期减贫人口的70%,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显然,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

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中国贫困治理的世界贡献及世界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并概括其应对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并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

材料二   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   清代前期,通过平定西域噶尔丹叛乱,中央政府巩固了其在西域的统治。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摘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并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与西域关系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新疆设省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波斯帝国的统治范围广大,有些被征服地区沿用当地的统治制度。大流士(波斯帝国皇帝)采用并改进了亚述人所使用的驿站制度。他还统一币制,使得境内的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标准,这种由王室发行以保证其纯度的钱币铸造起源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

——摘编自马克直《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和图3中的相关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波斯帝国大流士为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皓东(1868-1895),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商人家庭。他明辨事理、刚强不屈,自幼与孙中山交好。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回国,两人交往更加密切,陆皓东接受了许多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890年,陆皓东自上海南下,往返于香港、广州,探求革命救国途径。1893年,他与孙中山等人在广州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5年,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成立,开始策划武装起义,计划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陆皓东亲自绘制了起义所用的军旗,并在广州协助指挥调度。后起义计划泄密,陆皓东为销毁革命党人名册而未能及时撤离,在指挥机关被捕。面对清朝官吏的严刑审讯;他坚贞不屈,慷慨陈词:“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遂英勇就义。

——摘编自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皓东走上革命救国道路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陆皓东在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功绩。
2021-11-09更新 | 329次组卷 | 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福建历史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