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

材料二       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文明互鉴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2023-10-20更新 | 69次组卷 | 9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史学界把从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这期间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直以来,史学界对这个政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北洋政府本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其 2014年出版的《重巡近代中国》 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评析材料中马勇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博物馆和近代民族国家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落成的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

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1855年该馆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1)依据材料,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
(2)结合所学,对普鲁士建立和发展博物馆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国人爱默生所说的爱和正义的法则之力量与效用。可是,什么是爱的法则呢?良民宗教教导人们,爱的法则就是要爱你的父母。那么,什么又是正义的法则呢?良民宗教告诫人们,正义的法则就是要真实、可信、忠诚。每个妇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丈夫,每个男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此,我想最后指出,这种良民宗教的最高责任,就是忠诚之责任。忠诚,不仅表现在行事上,而且蕴藏于内心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有论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三次党史教育的高潮。

材料   1937年至1940年,中共党员由4万人发展到80万人。毛泽东发现许多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较低,轻视对历史的学习,忽略对国情的把握,为此开展了党史教育。1941年中央收集了党内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文件,编印成《六大以来》,供高级干部学习。毛泽东指明党史教育的目的是灵活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全党还开展系列党史座谈会,形成了党史理论的重要成果。

1951年恰逢党的而立之年,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出版,是第一本简明党史,成为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研究著作。同年,收录了毛泽东不同时期论著的《毛泽东选集》出版,把全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80年代初,开展党史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从而掀起了全党学习的高潮。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将党史教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以教育党员树立改革开放思想。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

——摘编自王炳林《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历史考察》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论题,评析党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阐述“强国梦”时说:“欲能自立于地球上,莫如富强”,“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业强国”的追梦人

人物简介
郑观应
1842--1922年)
1870年,他在《易言》中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强调以“商战为主”,建立自己本国的民族工商业。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等,并在这些企业投资。
张謇
1853--1926年)
清末状元主张“实业救国”。1895年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已经包括69家各类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范旭东
1883--1945年)
中国化工实业家,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等企业,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氨产品,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孙中山对“强国梦”的认识。
2021-09-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6次组卷 | 56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国时,任何思想家都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诸子理论,虽各家各派立论不同,然其都以天下为对象。所以共同要求者,乃是天下之治平,非各自国家之富强。秦人能统一天下,实已是当时社会一共同要求。

——摘编自钱穆《中国学术忍想十八讲》

材料二   董仲舒主张“王”的地位因天命而被确立起来,“王”通过正己而正人,并借此实现王道大统;君权源于天命,君主之治就必须是天道在人间的再现;天道尚阴阳,阳为主、为德,阴为辅、为刑,因此“德主刑辅”就是君主应当坚持的政治格言;国家主导型统治思想必须向儒家理论倾斜,并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皇帝应改变官僚体制的结构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德礼之治,通过官吏之举动的“上行下效”来完成。董仲舒之学完全可以被视为汉代皇权理论与儒学相连的关键一环,也为“天人三策”之后汉代君臣有关皇权性质的言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摘编自朱《略论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以汉代德主刑辅思想演进的政治背景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诸子理论的共同要求,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皇权理论提出的原因并评析其影响。
2021-06-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