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仓一带,手工纺织业素称发达,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布的输入源源不断。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半”厦门开市通商后,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英国首先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欧洲市场,接着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的各纺织城市进行加工,然后再把制成品输入印度。1814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30多万匹。同一时期,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到19世纪中叶,印度已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人口在全球占比为22%,而此时中国纺织工业的棉纺锭(513万锭)在全球占比仅为5%,棉纱年产量(43.7万吨)在全球占比仅为7.8%。……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城乡人民服饰“蓝、黑、灰一抹色”的情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服饰多样化以至时尚化。反映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时装和华丽的家用纺织品,进入城乡普通人家。人民群众衣被的普遍改善,已成为“全面小康”和“时尚中国”的一个重要元素。到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的经济总量总体上在全球占比在55%以上。中国棉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在全球占比在57%;棉型纱产量3538万吨、棉型织物产量893亿米,其全球占比都在55%以上。更具可比性的“纺织产业纤维加工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全球占比为10%),逐步发展到2015年的5300万吨(全球占比在55%以上)。

——摘编自陈义方《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印两国棉纺织业面临共同的境遇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05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日之间升值2.1%;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创3800亿美元的世界纪录;2007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约1.5万亿美元,为世界各国最高。材料反映了我国
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B.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C.经济实力不断增强D.取得巨大的外交成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韩非子说:“殷之法,弃灰于公道(公道即街,街为众人所经之路,故称公道)者断其手。”这说明商代
A.法律制度完善B.注重民众利益C.平等观念较强D.已有环保意识
2021-09-2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2021届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大航海时代,美洲贵重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金币、银币随之普及。但不同国家的供应量差别、铸币中贵金属含量差别大,致使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不一,而且浮动性强。在牛顿建议的基础上,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金银币兑换比值,形成了“复本位制”,随后,美国、法国都向英国学习“先进经验”,但各国兑换比价不同,市场套利现象严重。1774年,英国重铸货币,放弃白银,形成实质上的“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剧,英国国内白银急剧减少,英国议会制定《金本位法》,确定了英镑只盯住黄金的方针政策,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的国家。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国力昌盛,最后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于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基本都效仿英国,无论最初的“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最后都演化成“金本位制:正如达尔文所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样,在长期的选择中,白银的货币光环渐渐暗淡,金本位制则日益稳固。

——摘编自【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货币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程”(程颖、程颐)年谱

时间主要活动
庆历六年(1046年)程垧任江西兴国县知县,拜见南安军司参军周敦颐,见周敦颐气貌不凡、深明道学,便结为好友,并让程颢拜周敦颐为师。
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到京城准备科举考试。一天晚上,程颢与弟程颐拜见张载,并与之一起谈论《周易》。第二天,张载对诸学者说:“吾平日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考中进士,同榜进士还有苏轼(后为礼部尚书、著名词人)张载(“关学”创始人)曾巩(后为中书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后为门下侍郎、副相)等。本科主考由欧阳修领衔,宋仁宗亲自到御殿主持殿试。程颢作《南庙试佚道使民赋》等,提出“人情莫不乐利,圣政为能使民”“厥惟生民,各有常职;劳而获养,则乐服其事;勤而无利,则重烦其力”。
嘉祐五年(1060年)程灏代行上元县事。该县历来诉讼多,每天不下二百件。过去为政者疲于省览,没有时间研究根本解决之道。程灏处之有方,不满一月,民讼案件即见减少。

——摘编自朱刚伟《二程生平与理学思想简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社会发展有哪些史学价值。
2021-09-19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2021届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18世纪中期,俄国农业经常歉收,农作物的收获量与种子的比例为3.5:1,单位面积产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徘徊不前。1860年,俄国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与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及它们的一半。这一现象说明
A.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极为腐朽B.俄国工业革命滞后制约农业发展
C.农奴制下的俄国农业长期落后D.俄国推行集体农庄具有迫切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秦孝公时,秦国不仅被排斥于诸侯会盟之外,而且各国对秦“戎翟遇之”,这使秦孝公感到“丑莫大焉:他下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来求贤变法。商鞅应征而出,实行变法。由此可见,商鞅变法的直接原因是
A.秦国远比中原落后B.商鞅具有卓越的才能
C.秦国遭到诸侯轻视D.秦孝公推行“仁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培源(1902-1993年),江苏省宜兴人,著名物理学家。1929年,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37年后,他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率先致力于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1943年赴美国,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其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广泛征引。随后,被邀请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的战时科学研究,他明确表态:不作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他于1947年返回祖国。1952年,在北京大学领导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还领导建造了北京大学直径2.25米的三元低速风洞。1972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篇阐述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文章,同时还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建议。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陈省身评价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亦有高度的行政才能”。

——摘编自陈岱孙《忆金岳霖、周培源》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培源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培源取得成就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期改前代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对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负有领导、监督与考核的职责,而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又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即在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中,各设置给事中之职,其具体职能如:对各科驳正违失、对口监察、弹劾在京大臣等等。六科给事中不受都察院的管辖,与都察院相互制约、监督。清朝都察院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遣御史监察专项工作,例如检查档案、巡视京营、学校等。战争期间,还可以派御史监记军功。

——摘编自韩兵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简论》等

材料二   14世纪时,英国国会由贵族院、平民院组成。134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慑于国会的压力,宣布贵族院有权控告大臣。1386年,平民院又因财政大臣萨福克伯爵滥用职权而向贵族院起诉并获胜。这样,就确立了平民院提出弹劾案、贵族院审判的监察弹劾程序,由此形成惯例,并得到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的确认。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但因地方高度自治,缺乏全国统一的协同机制。1787年,美国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肯定了议会的监察弹劾权,此后,监察弹劾权作为议会监督政府的手段,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8世纪的中国与欧美其监察制度形成过程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共同的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1981-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了20%,而发达国家的出口增加了61%;发展中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不含中国)为1.9%,发达国家则为2.5%。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B.联合国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
C.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D.冷战对峙不利世界经济发展
2021-09-16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模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