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以防御为本。中国古代总体上认为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防胜于攻,文胜于武。孔子就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强调用文德的手段……贞观之初有上书者劝告唐太宗“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唐太宗则说:“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因而他认为魏征的修文以治国,安“中国”以服四夷的办法是上策。

——摘编自黄纯艳《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材料二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商道为运道,以商舟为运舟,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

——摘编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要把国家最高原则和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强调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别国的利益和安全,要通过和平方式寻求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发展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从而把维护中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只有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国家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车跃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国家安全观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的国家安全观。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了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它的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实地代表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在全国各地设有几百个分会……它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的萌芽。

——《英国宪章运动爆发》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在欧美国家先后诞生了一大批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党,如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时为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90年10月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工人党、瑞典社会民主党、意大利工人党等。……各国政党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合法斗争、维护工人切身利益、反对内部“左”的和右的倾向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章运动的特点和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间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出无产阶级斗争出现了怎样的新趋势?
2023-03-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我国道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道路建设改变了秦汉隋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场之外从事买卖的旧规矩,实行街与市相结合的新格局。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中心街道称为御街,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设置军巡铺,驻守的巡警白天维持交通秩序,疏导人流车流;夜晚警卫官府商宅,防火防盗,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巡警。元代随着成吉思汗的东征西战,兵锋所至,驿站随置,道路贯通,运输不绝。极盛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稠密的道路网覆盖了亚洲大陆的广阔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可直通东欧多瑙河畔。

——摘编.自刘杰《中国古代道路》

材料二     1910 年民政部核定奏准的交通《违警律》,是第一部完整的仿照西方设立的公共交通法规。其根本原则是限制个人随意性,保障公众利益。其中9项严重“违警罪”为:“一、于私有地界内当通行之处有沟井及坎穴等不设覆盖及防围者.....三、乘自行车不设铃号者。四、夜中无灯火疾驱车马者。五、以木石堆积道路,不设防围或疏于标识点灯者....七、未经官准于路旁河岸等处设开店棚者。八、毁损道路桥梁之题志及一切禁止通行或指引道路之标识等类者。九、渡船桥梁等曾经官署定有通行费之处,而于定数以上私行加索,或故阻通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1959 年,公安部和其他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城市交通规则的补充规定(草稿)》,明确规定:车辆装载不准超过规定的重量,小型汽车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客运汽车只准拖挂一辆,自行车在转弯时要伸手示意等,没有明确的处罚条例。1960 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分别公布了《机动车管理办法》和《公路交通规则》,把城市交通和公路交通分割开来,分别制定了法规。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于198610月决定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全国城乡道路的交通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39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1991922日)等一批重要的交通法规也相继出台。

——.摘编自赵炳强《我国道路交通法规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道路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年颁布《违警律》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规则的发展历程。
2022-04-05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

材料二 下表是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任职情况

代表奕䜣(满)曾国藩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左宗棠
职务领班总理
衙门大臣
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
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
南洋大臣
两广总督
湖广总督
闽浙总督
陕甘总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曾国藩提出该奏折的背景,并说明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洋务运动的特点,并分析指出这些特点有何影响。
5 . 中枢权力机构的完善,使皇权处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不可以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而将“圣旨”以“指挥”的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批发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然后行下。这样,能够防止内外臣僚通过不正当途径要求皇帝“内降恩泽”,防止“侵紊纪纲”增长侥幸”。中书门下(或中书省)和枢密院“宣奉”皇帝的命令,还要录付门下省审读,藉以驳正二府的失误。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有人统计:“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事务的庞杂,使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是,同年九月,朱元璋依仿古制,设置了四辅官,但任四辅官的王本等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不能胜此重任,相继致仕(退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依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大学士为皇帝的侍从文臣,兼备咨询,由文官兼任。但终洪武朝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仅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概括材料一,指出宋朝中枢机构的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中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的直接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有何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末期,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并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娱乐行业,占卜、典当、彩帛、瓦肆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1201年,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吸引外地游客来此游乐。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据统计,明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封商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市镇的特点。
7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至明清,中国传统治理形成了“双轨政治”架构,包含“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和“自下而上的自治民主体制”。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县以下更多的是“无为政治”和“长老政治”。而连接县以上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制”秩序与县以下以家族(宗族)为中心的“乡土秩序”的,是乡绅阶层。

——摘编自秦晖《传统十论》、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等各种政权都先后推行了各种类型的乡村自治运动,都企图将乡村治权纳入国家管控中。因此,各种政府推行的乡村自治运动,尽管披上了一层现代民主政治的外衣,但有自治之名却无自治之实,名为自治实则官治,其目的不是为民众造福、维系乡村秩序,而是最大限度地从乡村索取资源。民间社会所认可的保护型乡村精英被官府安排的赢利型乡村恶棍取代。这些运动,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之道,使乡村治理陷入“专政劣治”的困境。

——摘编自肖如平《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

材料三   1957年,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领域,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政党制度方面,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之间,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主张“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

——摘编自《毛泽东文集》第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与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毛泽东“社会管理基本方针”提出的背景,并概括新中国初期社会治理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历史上社会治理活动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由于是以周王朝为核心的部族联盟灭掉了商朝,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国,屏藩周室”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国各地被成百上千个邦国所分割,他们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周天子,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而秦末汉初之时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则是主张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一种政权构建方式。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的邦国那样保持行政上的独立完整性,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权的干预与制约。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时期旧的分封思想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几十年后,“七国之乱”爆发,分封的诸侯国由此经历了大的转变。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材料二   《史记·秦本纪》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是一种"中央二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

——摘编自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1950年和1956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副社长申纪兰等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