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历史进程的特点是在时序中的绵延、在联系中的变化。

材料一 封建制的核心是领主附庸关系。这种关系有一个关键点:统治是有限度的统治,效忠是有限度的效忠,即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附庸违背了契约,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如果领主违背了契约,附庸认为他们同样可以不承认领主。因此,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中有“忠诚”,同时也有“撤回效忠”,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据侯建新《早期欧洲文明建构及影响》整理

材料二 在英国,“议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此后的议会都以该年的议会为榜样,那届议会因此被后世称为“模范议会”。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英国议会的发展体现了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的什么变化。
2022-07-1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四川广元大华纱厂诞生于全面抗战的烽火之中,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难的时候,书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传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3年,实业家苏汰余与徐荣廷投资组建“裕大华”纺织集团公司,并在石家庄创建大兴纺织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棉纱不断冲击中国市场。1934年,时任大兴纱厂厂长的石凤翔提出向西部发展的思路,筹建西安大华纱厂(大兴二厂)。该厂在1937年第二次扩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工业企业。19391011日,纱厂第一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一度被迫停产。194156日,纱厂再遭日机轰炸。经考察,石凤翔在四川广元建立了大华纱厂,并将西安大华纱厂较好的动力设备和纱机拆迁,运往四川广元。

材料二   广元县志记载,193910月,石凤翔修建西安大华纷厂广元分厂,简称广元大华纱厂。大华纱厂的防空洞依山势南北走向而建,可容纳约2500人。为躲避日机轰炸,大华纱厂的全部机器设备都安装在山洞内。大华纱厂成立了大华联运处,统一管理从美国购买的40辆大卡车。大华联运处除购买汽车外,又购买了120部胶轮大车,用骡马200匹左右,有运输人员140余人。大量的棉纱军需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战前线。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何广华、何明圆《广元大华纱厂的抗战传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华纱厂的曲折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元大华纱厂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广元大华纱厂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北宋还比较少,到南宋数量就多起来了。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其间,个别的镇有兴有衰,总体数量不断在增加。明清江南市镇,在1909年以前,都不是正式的行政建置。那里仍然是按乡村的规矩来编制地域(都、图、里、保),且与四周乡村犬牙交错,镇区内也有农田与农民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在我看来,明清江南市镇还是相当自由的,彼时政府管得很少,一切听任自然。在市镇可以感受到一般人的悠闲与淡泊。无论是戴毡帽的乡民,还是穿长衫的“先生”,街上相逢一笑,或许他们还是经常往来走动的亲戚,乡民认镇上人为干亲的也常有。生活很平常,人与人的感情靠得很近,没有城市里的那种疏离感与紧张感。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田园城市”的思想,一直是城镇建设的一条重要考虑因素:建设一种结合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受其思想影响,英国建设了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花园城市。现在的英国,很难再看见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人口向伦敦等大城市迅速聚集的“单向型城镇化”。相反,大城市人口向周围的小城镇、卫星城镇转移和流动成为了发展的主流。这一点,由于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特别是铁路网络而显得尤其成功。

——摘编自周逸《英国城镇化为何不大拆大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田园城市”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对英国城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认识。
4 . 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自信

材料一   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推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产生的文化思潮与派别。从宗旨的共性上看,它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有选择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在自由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形而上学的对待传统,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的时候,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的重要意义,并以国学大师的身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在自由主义者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津津乐道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成绩,当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把斗争绝对化,热心宣传"斗争哲学"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天人合一",提醒人们注意"和谐"在发展中的意义;当自由主义者鼓吹"科学万能",某些马克思主义者不适当地宣传"理想高于一切"的时候,文化保守主义者重视"人"的历史位置,他们回归儒学,并不是停留在"尊孔读经"层面上,而是主张以"孔子的人生"为样板解决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在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理性"的作用时,文化保守主义者丰富了人们对"情"的认识。

——摘编自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纶》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近代以来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民族怎样从“文化自省”走向“文化自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和秦始皇建立的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先河,但从严格意义来说,中国古代正式的文官制度是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开始。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金字塔式的行政结构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运行的基础。历代君主为维护统治而精心设计,官职的设置、文官的选拔任用等都由君主决定。在选拔文官上,强调德才兼备。自汉武帝开创考试选拔文官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后,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所选拔出的文官往往从开始读书识字到揭榜入仕,都一直要接受杜奸防贪、清正廉明的教育。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

材料二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英国开始逐步确立了文官制度,但各国公务员的内涵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英国,称之为“文官”,它包括上自政府的常务次官,下至清洁工,并且是经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文职人员,但不包括政务官和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行政部门的官员统称为“文官”,而立法部门的参议员及雇员,司法部门的法官,均不在文官系列。法国将国家机关人员统称为“公务员”。日本的“公务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公务员”,指在中央政府机关、国会、法院、国立事业单位等供职的所有人员;一种是“地方公务员”,指在地方工作的相关人员。

——摘编自吴旭《西方文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文官制度各具特色的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即位之初,将军陈武等主张对南越和匈奴动兵,“以一封疆”,但汉文帝反对,其理由是对周边敌对民族不能轻易出兵,应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对南越,妥协和讲义并重,答应赵佗提出的“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等不失原则的要求,并表示和平的愿望。对匈奴,即使非要用武力不可,民族冲突以后,也力争与匈奴化为兄弟。南越与匈奴降附后,设置属国,《汉书》云:“因其故俗为属国”。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北疆的胡人、稽胡、契丹,西疆的吐谷浑、党项、羌人,南疆的诸蜜、僚族等,相继附而复叛,其中威胁最大的是突厥。唐太宗慎重地采取了众生一体、共治天下的原则。大唐帝国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执政时的唐朝廷是多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等)分享天下。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时期科学技 术的发展是非常突出的。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一些文集中也保存了不少科技方面的内容。

医药学:宋真宗时期,王唯一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针灸的穴位;南宋理宗时,宋慈编的《洗冤录》是法医学上有重要成就的著作。

农学:南宋陈勇写的《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十分重要的著作。

天文学:宋朝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中记载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元朝的郭守敬修订《授时历》,精确度相当高。

三大发明:火药到了宋代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宋仁宗时曾公亮和丁度编撰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种火药的配方。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异开始制活字印书。北宋末年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了当时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作为辨别航向的仪器。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2022-11-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列宁当时就给予高度评价,把这场革命风暴称为“亚洲的觉醒”。以菲律宾独立战争、印度自主自产运动和伊朗立宪运动、中国辛亥革命两种不同核心特征的革命为代表,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期。当时,资产阶级上层自由派地主的相当大部分还没有从改良主义道路上完全转过来,力量受到极大的牵制,甚至有些国家如土耳其还没有真正的工业资产阶级。加之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普遍不愿满足群众提出的改善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要求,认为群众支持可有可无,甚至对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20世纪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还没达到总爆发的程度,当世界还是帝国主义一统天下时,革命要获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林承节《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指导思想
第一阶段
(1918~1928)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18~1923)
朝鲜三一起义(1919年3月)
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5月)
阿富汗反英独立战争(1919年)
伊拉克人民反英起义(1920年)
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荷起义(1926~1927)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型民族主义;
以凯末尔为代表的世俗改革型民族主义;
以甘地为代表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以苏加诺为代表的综合型民族主义
第二阶段
(1929~1939)
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1931)
中国、朝鲜抗日民族运动
印尼“七省号”军舰起义(1933)
越南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1930~1931)

——摘编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亚洲觉醒”浪潮的类型及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9 . 原产于印度的棉花,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 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开始被销往至欧洲。在罗马帝国,棉纺织品成为贵族垂涎的物品。11到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棉花传入中国。元代棉花在江南广泛种植,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品中心,且中国棉纺织品远销欧洲,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16世纪之后,棉花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商品”受到大众欢迎。

——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二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创新。这种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1792年至1815年间,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不断出现技术革新。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三   1861年,棉纺织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为欧洲商人带来巨大财富,也使美国因棉花出口而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但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北方工业化和刚刚出现的自由劳动相冲突,是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以至英国商人担忧,全球棉花市场的最大原料供应链可能被切断。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史》

材料四   2021年6月17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本届会议主题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棉业”。会议指出,当前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因素对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去年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捏造所谓“强迫劳动”问题,干扰破坏了棉花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供应链,损害了广大新疆棉农和全球消费者的利益。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才是各国应当做出的明智选择。我们要共同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更好地推动棉花及棉制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摘编整理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简述棉花传播与贸易的概况,并分析推动棉花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商品”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的表现,运用史实说明“英国商人担忧”成为了现实。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应采取的应对举措。
2022-07-28更新 | 24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议制民主的兴起已经是17世纪以后的事。洛克指出,政府和国家起源于人们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背弃他们所受的委托,用职权而侵犯人民的自由、生命、财产权利等安全保障时,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形式。德斯解决了国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机制,明确提出防止权力滥用的手段:以权力约来权力,密尔给出了代议制民主的定义:“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或公民投轩使这种权力。其转点是代表由选举产生,并向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政治权力应该定期、和平、有规则地更替,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行使。

——摘自丁一、余降(直接制民主和代议制民主比校分析》

材料二   我国的代议制民主最初是从百方四家移植过来的,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政体一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规定,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四的最高政权机关,在全中华苏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全中华苏埃代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苏堆块即代表会议,作为我国我议制民主政体的雏形,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为统一领导各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建立的,而我国日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在这一政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摘自周和延、林军《我国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共领导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历程,并指出新中国代议制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本质区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