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军队“屯田之法,始于汉代……养兵实塞之要,足国安民之计,莫先于是”。因其寓兵于农,耕战结合,是军队生产自给的一种好方式,所以代代.相传至明不改。明太祖崛起田间,深知四民之中农者最苦,因此起兵后一直留意军屯,并取得良好效果。云日:“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天下既定,在朱元璋精心指导下,在全国推行军屯,洪武年间陆续出台军队屯田的组织形式,屯田与守戍的人力比例、军士屯田顷亩、军屯的科则、后勤保障、奖惩办法等管理办法并从各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明史·兵志》说:“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全国屯田军士达180余万人,军屯数量为90多万顷,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左右。研究者认为,有了大规模屯田,使得明朝维持了数量巨大的军队,避免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为国家国防建设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等

材料二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历史证明了屯垦在维护国家统一上的地位和作用。1952年,为贯彻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

1954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些退出现役的转业部队集中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建设兵团”。兵团在50多年的发展中,正确处理了“屯垦”和“戍边”的关系,妥善解决了兵团发展的定位问题,屯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99年,兵团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起14个师(局)173个农牧团场,5036个工、交、商、建企业和大批科教文卫单位,成为一个拥有200万人口,规划面积近亿亩,耕地面积达1600万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垦区。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军屯的特点并分析成功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挥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队屯垦的认识。
2022-09-06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初年,河北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山水寨,即靠山的入山扎寨,邻水的入水结寨。这使得女真骑兵难以进攻。保有山水寨的抗全义军一般来说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而当时更为普遍的抗金斗争形式则是随处可见的民间自卫武装一忠义巡社。“巡社”是河北人民在金军入侵以后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地方武装,“恩、冀之间(今邢台、衡水一带),农民自制弓箭,保护一方,谓之巡社”。宋高宗建交元年(1127年),户部尚书“建言河朔之民愤于贼虐,自结逛社,请……联以什伍,而寓兵于农,使合力抗敌……乃以‘忠义巡社’为名”,同时制定了一套详尽的训练、管理制度。当时的忠义巡社不只乡村有,城镇也有:“其坊郭民户巡社,并依乡村巡社法施行,并以忠义强壮为名。”

——摘编自刘浦江《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鸦片战争之后几十年间,列强殖民侵略和西方教会恃强扩张的必然结果。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其中蕴含的中国人民反抗欺压、抵御外侮的精神,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持,也迫使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义和团是华北民间各种拳(刀)会与秘密教门的多元融混,其组织和活动形式中不可避免地掺入“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因素。苦难中的民众只能从最熟悉的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寻求组织力量与精神支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列强用铁路、电线等现代文明成果充当侵略中国的工具。但未把工具和运用工具的人加以明确区分是义和团的不足。

——摘编自彭淑庚《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初年的忠义巡社和晚清义和团的相似之处及二者性质上的根本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必然性,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2-10-02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忍饥挨饿的英国失业工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致爆发了公开的暴动。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冲入厂房,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人群接着向布拉克本前进,来到市内一家有自动织机的埃克尔斯公司的一家工厂,毁坏了全部织机。

——摘编自<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会运动发展很快,许多部门都成立了工会。工会领导人逐步走上了工联主义道路。工联主义者企图依靠资产阶级的让步来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鼓吹劳资合作,把改善目前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视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唯一要求。

材料三   巴黎公社是1871318日至528日巴黎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展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主国家的雏形。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从客观因素来看,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国际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无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得多。

——材料二三均摘自史仲文、胡晓琳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50年代工人斗争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世纪工人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春兰与大学“开女禁”

1914年后,甘肃女子师范毕业生邓春兰在父亲支持下,冲破社会阻力创办女子小学。

1919年春,邓春兰读到蔡元培的演讲稿后,有了继续深造求学的愿望。

519日,多次和在京读书的丈夫、兄弟商议后,她致信蔡元培请求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当时正值蔡元培抗议军阀政府镇压学生愤然离职,故无结果。

6月,邓春兰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录取。

7月,赴京求学起程之初,邓春兰再次呼吁女同胞为解除大学女禁奋起抗争,诸多报纸杂志纷纷响应,围绕大学是否“开女禁”问题展开激烈论争,李大钊、胡适等人积极参与。

9月,蔡元培重回北大,明确表示:“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

192023月份,北京大学第一次陆续招收了邓春兰、王兰等9名女生入学旁听。至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女禁被打破,国立高等教育被男子独霸的局面终于不复存在。

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我们女界今天要想替我们中国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先要替我们中国人里边的女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妇女解放的顺序是,先解放学校,再解放职业,再解放政权……

——邓春兰《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及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

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

——李大钊《战后妇女问题》(19198月)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邓春兰能够推动大学“开女禁”成功的因素,并谈谈“开女禁与妇女解放”的认识。
6 . 文明的交流互鉴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的成就(部分)

领域成就影响
数学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各国通用
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科学
天文白塔尼《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医学伊本·西纳《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文学《一千零一夜》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

材料二   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其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充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三   


三文化广场是墨西哥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广场上有三组不同时代的建筑物:阿兹特克文化遗址(图中前景)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图中右后)和现代化的建筑(图中左后)。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材料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主旨演讲(2019515日)


(1)依据材料,概括阿拉伯文化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请为墨西哥三文化广场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介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结合所学,指出影响当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印度是世界棉纺织贸易中心。早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销往埃及、红海和波斯湾沿岸的港口,并被转运至欧洲。公元1000年后,棉纺织业逐渐突破家庭生产,作坊制日益普遍。许多作坊出现职业织工,专门为国内外的贸易供货,并形成特色棉纺织产业,如孟加拉因优质的细平布而闻名。同时,由商业资本组织起来的运营网络,将农村的纺纱工、织工与城市的商业联系在一起。在工业革命前,印度常以棉布作为贡品和实物赋税,棉布甚至被当作货币使用。马可·波罗曾评论,“印度棉布是世界上最精细最美丽的棉纺织品”。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16世纪中后期,棉纺织技术传入英格兰,英国棉纺织工业产生。1760年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先后发明,推动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突破了棉纺织工厂的区位限制,银行为主的信贷创新则为蒸汽机的使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主要资本来源。在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中,英国以原料低成本进口、国内加工成品后再向殖民地和其它区域出口的模式,将棉纺织品贩运至全球各个角落。1700年,英国进口原棉139.6万磅,至1819年高达近1.5亿磅;棉纺织品出口总值从1780年的约35.5万英镑,剧增至1830年的4100多万英镑。

——摘编自20225月发布的推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古代印度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到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3)从文明交流与演进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中棉纺织业发展历程对你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针灸术传入日本。隋唐时期,日本的留学生和遣唐使来华,医药学是他们学习的重点之一。同一时期,印度佛教医方明经书相继被翻译为中文,朝鲜、东南亚的药物和医术也不断传入中国。公元651-798年,每年从阿拉伯、波斯驶往中国贩卖香药等货物的船只达4000余艘。五代时,李珣著《海药本草》,专门介绍外来药物。宋代,受阿拉伯医学的影响,药物制剂有了改进,出现了“九衣”。明清时期,中国人痘接种术传遍各大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天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景彪《古代中外医药的交流互鉴》

材料二     金鸡纳原产南美,可用来治疗症疾等发热性疾病。从1640年至1776年,金鸡纳树皮源源不断地从南美运至欧洲。19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金鸡纳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来,其药用价值逐步得到证实。1820年,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在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英国陆军部、荷兰和法国殖民地农业部都将奎宁列为必备药物,这极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随着欧洲对奎宁需求的激增,金鸡纳在19世纪上半叶成为南美各国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然而非科学的采集方法导致金鸡纳树皮日益稀缺。为摆脱对南美洲金鸡纳的依赖,欧洲人开始在锡兰、缅甸、爪哇等地陆续砍伐了几十万英亩的森林用以种植金鸡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的金鸡纳种植园网络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1853-193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外医药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鸡纳从一个地方性药用植物逐渐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历史上的医药交流,谈谈你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隋朝开凿大运河后,各个朝代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对运河进行建造与修补,而这背后的动因除了保持交通的畅通之外,更多的在于交通所带来的运输上的便捷,经济上的互通,政治上的传递。公务的正常运转,粮食的运输,军队的出征等都可以通过运河来有效地提升其推进的效率。在各个历史朝代,大运河还发挥了航运交通之外的其他功能,如灌溉,防洪,排涝等。

——摘编自董肖肖《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清末,京杭大运河屡屡断航,清朝政府已经无力疏通,几乎到了废止的地步。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已经不可避免地被用来代替漕运,再加上1845年后京师地区严重的粮荒、太平天国战乱及1853年黄河灾难性改道,使得清政府排除了重新考虑恢复运河体系的可能性。19世纪后期,南北海运兴起,津浦和沪宁铁路通车,长江中下游南北各省的物资流动转移了路线,运河沿岸的物资北运大都选择海运和铁路运输,大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大运河不再是南北水运的主要商路,江南运河虽尚可维持,但仅是江南地区的一条区域性运道,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变小。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里,中国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战争的破坏,使得江南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城市凋敝,残破不堪。

——摘编自张小庆、张金池《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以来大运河发挥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大运河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20世纪以前的中国大运河兴衰,谈谈的认识。
2022-11-28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礼记》载,西周“大夫七十而致事(仕)”。秦汉以降,官吏可以通过见功与赏、因能授官而入仕,告老还乡、因病乞退的致仕制度也逐渐发展起来。唐时已有“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等规定。明洪武十三年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依清制,凡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官职愈低,致仕愈早。综观历朝,官员愤而致仕者有之,退而复用者有之,圣意强留者有之,贪墨恋栈者亦有之。

——摘编自沈星棣《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

材料二 民国时期,从北京政府的《文官恤金令》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吏恤金条例》《公务员退休法》等,公务员退休的相关法规条例陆续出台。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公布《学校职教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1944年,为解决覆盖面过小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修正并颁布《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然而,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的衰败也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退休金常难以兑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使用于过去有退休金的机关,铁路、海关、邮局等单位的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退休制度由此发轫。

——摘编自柯龙山《民国时期公务员退休制度探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退休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退休制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