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8625日,美国为减轻自身财政压力并削弱苏联对欧洲的军事威胁,率先提出了中欧裁军建议,并把它作为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先决条件之一。苏联起初对中欧裁军谈判持冷漠态度,但随着德国及柏林问题的解决和为了早日召开欧安会,苏联做出了让步。1973131日至197468日,华约和北约在维也纳举行了预备会议,19731030日,中欧裁军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裁减的原则,苏联等华约国家坚持两个军事集团按“对等”原则裁减各自在中欧的军事力量,试图维持自己在中欧的原有优势。北约国家则主张“均衡”原则,即通过分阶段裁军使双方在中欧的武装力量对比最后大体相等。此外,双方在裁减军队的规模、种类、程序等问题上分歧很大。由于双方存在分歧,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欧裁军谈判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欧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欧裁军会议失败的原因。
3 . 【日本侵略战争】

材料一   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摘编自刘德斌等《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因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而投入大量物资和人力,国力虽持续消耗却无和谈之迹象,加上与欧美国家关系的恶化,使得日本在国际上日渐孤立。后来美国、英国和荷兰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断绝其战争物资的输入,美国等国提出恢复贸易的条件为日本从中国撤军。日本在与欧美列强发动战争与撤兵之间选择了前者,并计划夺取亚洲的欧美殖民地。1941127日,日本帝国海军向美国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战,同时在西太平洋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地发动攻击。194112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摘编自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 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 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 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 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 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 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 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在《美国被遗忘的传染病》中,克罗斯比探讨了 1918—1919年大流感对美国和世界历史的 影响。他认为,这场大流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传播到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参战国,造成了大量士兵和平民的死亡。据保守估计,大约有55万美国人死于这场流 感,而美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总计 42.3万人,远远少于这个国家在10个月之内死于西班牙流感的人数

刘文明《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一克罗斯比治史方法初探》


(3)1918-1919年大流感起源于哪个国家?克罗斯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

材料四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 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 吼的雄狮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 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 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4)《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指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你 是如何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
5 . 古代的著作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世界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最早在苏美尔人中口耳相传,此后经过不断的加工改编,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其创作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左右。这是一部关于统治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鸟鲁克城邦领主吉尔御美什的赞歌,虽然这是一部残缺了近1/3的作品,但从余下的2003行诗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

——摘编自李晶《く吉尔伽美什史诗〉译释》

材料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全书按编年体记事,共8卷。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修昔底德详细地记录了伯罗尼撒战争,并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全书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各卷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第一卷开头有一个序言,阐明作者的写作动机、方法,勾勒了战前希腊历史的轮廓,追溯了雅典人与拉栖代梦人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八卷叙述战争最后阶段。按修昔底德自己的计划,他的历史著作将一直写道公元前404年雅典长城被拆毁和比雷埃夫斯港被占领为止。但是他的著作只写道公元前411年冬天,就突然中断了,最后一句话也是不完整的。

——摘编自徐松岩《伯罗奔战争史》导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吉尔伽美什》与《伯罗奔尼撤战争史》有何不同。
6 .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不仅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连一部分顽固派也开始接受了洋务运动的东西。材料意在说明甲午战争(     
A.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
C.弥合了各救国方案间的分歧D.动摇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2022-06-24更新 | 516次组卷 | 1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学初置于仁宗庆历年间,但随即招来众多非议。在重文轻武的风气下,官僚士大夫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设立武学,让读书人讲习武事。建学以后,报考者也寥寥无几。因此创置仅三个月,即遭废罢。宋神宗熙宁五年,复置武学。学生以一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并在武学中推行三舍考选法。武学生在校学习诸家兵法(元丰中,颁行《孙子》《吴子》《六韬》《三略》《尉缭子》《司马法》和《李卫公问对》,作为武学教材,合称“武经七书”),同时由教授官讲授历代用兵成败事迹,并接受忠义气节方面的教育。此外,还要学习阵法、武艺。武学之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在当时虽未能完全达到培养和造就大批军事人才的目的,但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推行武学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武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2022-06-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将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为我所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大特点。而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碰撞下,近代中国围绕着时代主题,先进的中国人相继从多个层面积极地回应西方。出于自我救赎的迫切需要,西方思想的接受者们并没有一味地盲从某种思想,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寻求这些思想与中国问题的契合点,要求这些思想能够“有的放矢”“为我所用”,表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摘编自宋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世思想史背景》


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思想家所探讨的“商”是包括“商事”“商局”“商战”“商务”等一切带有“商”元素的事务。振兴商业在方法论上也具有多重维度,“有国者苟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即当时思想家试图在“重商”的话语体系下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在这同时又倒逼上层建筑改革,进而影响到意识观念的改变。具体来说,对外表现在贸易的互通有无上,对内表现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改良生产关系上,在思想上体现为开放性的思维,在政治上表现为简政放权、制定法律、兴商、保商。

——摘编自张翕喆《清季重商思想新论》

材料二   重商主义发轫于15世纪末的英国,并进而在欧洲各国蔓延。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主义”或“硬币主义”,奉行“少买”原则,主张严格限制金银出口,像守财奴一样死守着自己的钱袋;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允许金银输出,发展工场手工业生产,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两个阶段都把货币当作财富的主要形态,并把流通领域的积累当作财富的源泉。差别只在于对财富来源认识的不同。“重商主义是近代历史上政府和商业的首次结盟”,其核心追求的是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变富变强,怎样才能使国家积累更多的财富。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源——重商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出晚清重商思想与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英国重商主义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重商思想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78年后,安徽滁县地区的左邻右舍在交界地打出了“反对复辟倒退”“抵制安徽的单干风”等大字标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安徽(     
A.农民自发调整生产关系B.土地纠纷频发
C.土地私有现象逐渐蔓延D.私营企业崛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