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科普作家解说某科学理论:“水平伸开的一块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布面就变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这一科学理论(       
A.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本质属性B.彻底否定了经典力学理论
C.推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D.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理论
2 . 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孙中山撰写了发刊词。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民报》发刊词部分内容的展板

《民报》发刊词

孙文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日民生...今者中 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伊战争正是由于美国的介入,才延续了八年之久。战争开始,美国表面上中立但实际上却支持伊拉克,对处于弱势的伊朗也提供了一定的扶持。当伊朗开始反攻时,美国便坚定地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到战争后期,在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影响下,美国不仅偏袒伊拉克,任其使用化学武器,还与伊朗接触,在经济利益诱惑及人质事件的压力下,美国用武器换人质,爆出“伊朗门事件”,以至受到国际社会谴责,并在此压力下,最后更加坚定地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

注:美国人质事件:1979114日,伊朗数百名穆斯林学生攻占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把其中的60余人扣为人质。

——冀开运李丽娟《美国与两伊战争关系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两伊战争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4 .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3.34约52602.36
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023-12-20更新 | 169次组卷 | 5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读下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工厂占全国比重资本占全国比重工人占全国比重
193719家0.48%305.2万元0.82%57871.26%
1942546家20.56%16931万元8.8%3307413.7%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日战争促进了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2022-06-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2022-07-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西南大学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解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附:《唐代学制系统图》



解读《唐代学制度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3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天立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推行“村”制度,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直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进入20世纪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乡村问题日趋恶化。对此,一些地方精英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着手,通过乡村治理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其中最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开展的“以教育为中心”的地方建设;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推行的“以自卫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卢作孚领导的“乡村现代化模式”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以经济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这些地方知识精英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主要是来自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乡村社会复兴。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材料三   毛泽东的乡村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农民置于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地位,二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非常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变迁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密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有三种解读:一是指画中重要景点“清明坊”;二是寓意“政治清明”;三是指时令节日“清明”。各观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纷纷从画作本身及浩瀚史籍中搜寻相关证据,虽共识难成,但大量意外收获较好地启发了其它研究者。这一行为说明
A.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历史事实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变得模糊不清
C.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D.历史争论维护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