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宋代,以苏州、湖州、常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还足以保证中央调拨供应外地,《吴郡志》中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记载。到了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苏湖地区棉花蚕桑种植面积扩大,棉纺、丝织快速发展,粮食反而要从湖广输入。这种变化表明
A.产业分工的区域化B.经济重心再次转移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粮食安全难以保障
2022-05-30更新 | 338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考考前诊断预测卷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记载,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朝廷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试图挽救日渐式微的铜钱流通体制,但效果甚微。而清朝初年铸钱制度则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且出现了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这说明清代
A.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较快B.铜矿的开采量突飞猛进
C.国家治理能力有所提升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3 . 汉朝主管马厩、马苑的官僚“太仆”位列九卿之中,政府明确鼓励私人养马。《汉书》记载,通过关市贸易输入的马匹数目巨大,景帝时对马匹输出规定“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汉朝的马政措施旨在
A.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B.应对边疆危机巩固统治
C.密切内地边疆商业往来D.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2022-05-27更新 | 684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2022-05-27更新 | 1557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给学术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1956年“滇王之印"(图1).2020年“滇国相印”(图2)的发现与古滇国的重现.就是典型的案例。它们可以证明西汉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既不同于内地,亦有别于其他“藩邦”,具有鲜明的西南边疆区域特色。这说明
A.汉代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有效治理
B.印章文物与史料记载相得益彰
C.汉代西南边疆历史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D.四川成为汉朝的一部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022-05-2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6 . 上海城墙的拆与留

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

材料一   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

材料二   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


(1)结合所学,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
(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的主张异同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景教是基督教教派之一。据文献记载,景教在唐初传入中国,一度兴盛于长安。下图所示为北京房山“十字寺”(景教教堂遗址)唐代石碑碑首图案的拓片,纹样相似的饰物在全国各地多有出土。由此可知,唐代
A.政府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B.外来宗教中国化速度加快
C.百姓对西方宗教颇为青睐D.长安成为世界性交通枢纽
2022-03-15更新 | 517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记载皇帝的起居注,相当于皇帝的绝密档案,皇帝本人不许观看。唐太宗破坏了这一传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又根据唐太宗本人的起居注来写唐太宗。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贞观之治”是虚假的                         ②《旧唐书》和《新唐书》并不可靠
③君主专制的强化                                   ④史料辨别考证尤为重要
A.②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2·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大戴礼记·本命》关于离婚原则有这样的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七去三不去”的离婚原则
A.受社会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B.意在维护女子权益
C.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D.加剧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10 . 风雨大泽乡

某校历史学社将组织演出历史剧《风雨大泽乡》。关于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编剧A同学以《史记陈涉世家》为蓝本撰写剧本。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左(贫苦农民)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今…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社长B同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史记》的记载不可全信,并给出如下证据: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秦墓12座,其中第11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喜”的基层官员,随葬海量秦律竹简。其中《徭律》有如下记载:(译文)

材料二 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副铠甲。迟到35天,斥责;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罚一副铠甲。因大雨或洪水导致的耽误,可免除本次征发。

——《秦律徭律》


(1)B同学要对材料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应如何利用材料二进行论证?

针对B同学的质疑,A同学进一步查找资料。他查找到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其它秦律,并对比4号墓墓主“衷”所随葬的在前线作战的兄弟“黑夫”和“惊”的两份家书(木牍)(以下译文)

材料三 一家父子兄弟不同时征发兵役。

——《秦律戍律》

在咸阳服役的,凭券向大内领衣;在其他县服役的,凭券向所在的县领衣。县或大内都按照其所属机构所发的券,依法律规定发给衣服。

——《秦律金布律》

材料四 黑夫再次写信的目的是请家里寄些钱,再让母亲做件夏衣。信到后,母亲比较一下安陆丝布贵不贵,不贵的话一定要做整套夏衣,和钱一起带过来。要是贵,就只多送点钱就行,黑夫就在前线买布做衣服。信和衣物寄南方军营千万别寄错呀!

——黑夫家书(节选)

钱和衣服,希望母亲寄五六百钱,好布至少二丈五尺。…我借了垣柏的钱都花完了,家里再不送钱来,必死无疑,急!急!急!

——惊家书(节选)


(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说明。
(3)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请谈谈你对大泽乡起义原因的看法。
2022-05-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22届高三等级考综合复习测试(六)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