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国权路某高中历史研究小组了解到有历史学家提出“晚明大变局”这一观点,即晚明的 中国相比于之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小组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初步还原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

步骤一

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了解晚明之前的中国状况。为此,研究小组首先基于以下资料,对晚明之前的中国各方面状况进行分析:

材料一:“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经,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

材料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

1.上述材料分别是从哪些视角描述晚明之前的中国状况? 概括上述材料所描述的中国状况。

步骤二研究小组又找来晚明的一些材料。

材料四:“夫天生·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书》

材料五:“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展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白取分金为饕飧计。”

——《西台漫纪》

材料六:“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使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奉旨允行。”

——《东西洋考》

2.对比步骤一和步骤二所列材料,研究小组认同“晚明大变局”这一观点。说明其理由。
3.研究小组认为要进一步证明“晚明大变局”这一观点,还可以补充的是(     )(双选)
A.新的农作物品种出现B.一年两熟耕作方式出现
C.赋役制度出现新变化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步骤三

4.研究小组归纳总结,上述探究活动涉及到哪些史学研究方法?
2023-12-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有人说,历史总会有一些节点,决定国家的命运以及世界未来的局势。

1.根据提示完成表格,将相关材料与结论进行配伍。

工业革命时期得到英国纺织工厂                                           B. 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城市分布

C.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主要工业生产情况                                                            D. 《联合体之王》(1901年)
E. 比起以前,人类生产出更多钢铁,制作出更多服装,兴建出更多建筑……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各种宗教节日都已经成为了购物节。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结论:①生产方式转变       ②生活方式改变
材料(填字母)结论(填序号)
9.1         E社会生产力提高
B        E    9.3
A             9.2       9.3

2.19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化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请将下列历史事件名称与其相关的言论或政令配伍。
10. 南北战争
11.农奴制改革
12.王朝统一战争
13.明治维新
A.”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暴动
B.“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C.“铁血政策”
D.叛乱州或地区境内所有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3.依据下图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双选)(     
A.世界各地联系加强B.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C.落后国家渐趋赶超D.世界各地区分工明显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工业化浪潮是决定世界未来局势的一个“节点”?
2023-12-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1.请将下列事件与发生地点一一对应。(填字母)

(1)独立战争(2)光荣革命(3)法国大革命(4)明治维新(5)王朝统一战争(6)农奴制改革
2.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具有双重性质的是(     )(单选)
A.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独立战争D.南北战争
3.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着共性特点。
(1)英国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文件分别是(     )(单选)
A.《权利法案》和《宅地法》             B.《大宪章》和《独立宣言》
C.《权利法案》和《合众国宪法》       D.《大宪章》和《合众国宪法》
(2)英国、美国掌握行政权和立法权的部门分别是(     )(单选)
A.英国:国王和议会,美国:总统和国会
B.英国:内阁和议会,美国:总统和国会
C.英国:国王和议会,美国:最高法院和国会
D.英国:内阁和议会,美国:最高法院和国会
(3)资本主义各国,首相和总统都是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这是受哪位思想家思 想的影响?(     )(单选)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4)根据上述探究,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共同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2023-12-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此举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

材料一   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伺,讵能我待。……庶几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是,外服强邻。转危为安,胥基于此。

——张之洞等:《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二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士绅阶层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不复存在。传统乡村社会依靠士绅实现自治的稳定结构被打破,与之同步的是国家政权下沉的努力,但是,自上而下的授权来源使得乡村社会被“土豪劣绅”充斥,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

——岳铭青:《科举制废除、士绅阶层衰落与基层治理变迁》

1.以下关于张之洞等人请求废科举的历史背景,表述正确的是(双选)(     
A.中体西用思想占据主导地位B.清末新政颁行新学制的结果
C.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D.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2.上述两则材料对废科举产生影响的认识有何不同?
3.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科举制的废除?
2023-12-13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关于谥号的主题学习。

在历史学习中,小明对中国古代君主谥号的含义及其演变产生了探究兴趣。他首先读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帝王谥号产生于西周而流行于春秋战国。秦统一六国后,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是一种不敬的行为而予以废止,西汉王朝建立后又重新予以恢复。”

——赵志伟:《谈谈皇帝的各种“号”》

1.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小明可能会如何理解谥号产生于西周、废除于秦朝的原因?

接着,小明又通过资料查阅,了解了谥号的含义:谥号是君主死后,根据其生平和地位,为其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谥号分为美(褒)谥、平(怜)谥、恶(贬)谥三类。为此,小明搜集了一些君主的谥号,并与其生平一一对应。

材料二

君主生平谥号
①____朝,孝武皇帝—刘彻雄才大略,积极有为;好功生事,穷兵黩武武(美谥,威强叡德曰“武”)
②____朝,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后期由治而乱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美谥)
③____朝,嘉靖—朱厚熜荒废朝政,迷恋求仙,禁行海外贸易,内阁首辅更迭频繁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美谥)
④____朝,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开拓版图,奠基中华疆域;乾纲独断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美谥)

2.请帮助小明依据材料二中君主的生平和谥号填写相应的朝代。

小明整理表格时发现,自唐以后的文献多以庙号、年号而非谥号代称皇帝。

3.请尝试解释上述变化的原因。表格所列君主谥号与小明所了解的谥号的依凭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小明为深入研究谥号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作用,又收集了相关材料,内容如下

材料三   由于谥号具有“褒贬死者,劝勉生者”的作用,(但)选用的谥号……往往是名不副实,甚至是完全虚伪的。

——柳士镇:《谥号、庙号、尊号与年号》(《七彩语文》2018年03期)

材料四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虽事乖正直,而理合名教,讳之可也。”

——据王杰:《汉代谥法研究》改写

4.综合以上材料,如何认识柳士镇与刘知几观点的不同?
2023-12-13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近代国际贸易的演变。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贸易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变。

1.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贸易中心分别位于哪一区域?(双选)(     
A.地中海地区B.太平洋西岸地区C.印度洋地区D.大西洋沿岸地区

材料一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国家
英国美国德国①法国俄国
187022%8%13%10%
191315%11%13%8%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

2.材料一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870-1913年的国际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形成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一战后)英美两国在高筑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的同时,都极力向全球其他地区扩张,这就使战后本来就陷入萧条的市场问题更趋尖锐,大大加剧了英美的经济矛盾。

——徐煜:《20世纪20年代英美关于国际贸易与投资市场的竞争》

3.根据材料二、导致一战后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1945年之前世界贸易的缓慢发展?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谈谈怎样才能促进国际贸易增长?
2023-12-13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某学校历史社团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从世界文化遗产入手组织探究活动。

步骤一:古代文明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成员搜集了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图片。

1.根据表格和地图,完善古代文明遗迹信息,准确匹配“古代文明遗迹”与其“地理位置”。(填写字母)
古代文明遗迹名称地理位置研究意义
①亚述古城
亚述的首都
②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
③桑奇大塔
印度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
④羽蛇神金字塔
玛雅文明祭祀神灵的神庙
⑤莫高窟
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⑥帕特农神庙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


2.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桑奇大塔是印度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早期佛教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以下何种制度的不满?(单选)(     
A.城邦制度B.君主专制C.种姓制度D.封建制度
3.某古代学者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学者所代表的古代文化是哪一地区文化的源头之一?(单选)(     
A.中华文化B.非洲文化C.美洲文化D.欧洲文化
4.以上6处古代文明遗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双选)(     
A.区域文化的特殊性B.中外文化的互补性
C.世界文化的多样性D.古代文化的宗教性

步骤二:文化遗产折射人类文明曾经的辉煌,但有些遗产因各种原因日益遭到损坏。社团成员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探究。

5.摩苏尔(今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毗邻古代亚述中心尼尼微遗址,该区域曾是古代两河流域重要文化中心之一。但从古至今频繁的战乱使城市变成废墟,文物遗迹化为瓦砾。201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发起了“重振摩苏尔精神”的旗舰倡议,旨在重建遗产。由此可见(单选)(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已经完全消亡
B.战争是损毁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
C.国际组织试图重新评估该遗存的价值
D.《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该遗存的属性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有哪些?
2023-12-13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历史上文明互动的结果,塑造出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图景。

材料一:法国革命的精神虽曾跟着拿破仑的铁蹄走遍欧洲的大半,但这只可以说是他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的至诚目的。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人,都来到这座位于丝绸之路终点的城市(唐都长安),使其成为全世界文化最多样的国际大都会。城内有景教教堂、索罗亚斯德教寺庙、穆斯林清真寺。 ……很多古物,例如伊朗银器的仿制品,所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

—— (英)罗伯茨等《企鹅全球史》

材料三;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便分解成自己的基本原色,并与土著的光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

——(秘鲁)罗德里格斯《拉丁美洲文明与文化

材料四:作为移民社会,新加坡多元民族、多元语言与多元宗教信仰共生并存,其文化形成发展呈多元态势……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个性与共性,本土化与国际化冲突碰撞又互通联动,构建起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间架。

——张跃等《新加坡文化概论》

1.对于法国革命精神是“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     )(双选)
A.穷兵黩武是手段,精神传播是目的
B.穷兵黩武是手段,精神传播不是目的
C.精神传播是主观意图,穷兵黩武是客观结果
D.穷兵黩武是主观意图,精神传播是客观结果
2.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两地形成不同文化特征的原因?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看待文明互动与文化塑型?
2023-11-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走向共和

满清王朝的覆灭迎来民国的新生,但民国政府却开启自己颠沛的一生。

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831日)


(1)为何孙中山认为“小柱子”难以支撑满清王朝?

材料二   “家国”转为“民国”,即便是呼风唤雨的军阀,他们挂着“民国”招牌,也不可能再完全按照封建专制时代的方式行事了。任何一个军阀控制中央政府后,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都将“民国”作为法统,宣称主权属于国民,并保留了国会等民主共和的政权机构和三权分立制衡的权力架构形式。

——摘编自郑琼现《1912-1918年:一个得而复失的完政时刻》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又使人们认识到仅有制度的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一场吸收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三中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是指什么?


2023-08-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绢与马

绢马贸易是中国古代通过物物交换的一种贸易形式,“绢”主要指丝织品及布帛之类的织物,此类贸易主要发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民间和官方均存在这类贸易的记录。

小明在学习中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搜集到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   《石染典买马契》


   

这件文书是一份唐朝时的契约,出自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有3位保人作证。

马一匹,骝敦六岁。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如后有人寒盗认识者,一仰主,保知当,不关买人之事。恐人无信,故立此契。两共和可,画指为记

——《石染典买马契》原文


(1)材料一若用于研究绢马贸易的细节当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材料二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三   突、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绢马贸易的影响。

绢马贸易在安史之乱后发展迅速,小明又搜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四   时回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五   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草尽泉枯马病赢,飞龙但印骨与皮。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

——白居易《阴山道》节选

材料六   凡发府兵……,当给马者,官予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

——《新唐书·兵志》

材料七   (唐宪宗时)礼部尚书李绛奏言:“..北狄、西戎,素相攻讨,故边无虞。今回鹘不市马,若与吐蕃结约解仇,则将臣闭壁惮战,边人拱手受祸…”

——《新唐书·回鹘列传》


(3)材料中的“乾元”是(单选)(     
A.庙号B.谥号C.尊号D.年号
(4)上述哪些材料能用于研究安史之乱后绢马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绢马贸易的认识。
2023-08-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