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米不能久而不便大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钞太虚,亦复有泡烂。是以白金之为币,长也。”对于民众来说,白银有保值和储存的便利。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中期笔记曾有记载“纳银四十两,即得冠带(借指官吏),称义官”。明某话本中写道“如今人最易动心的无如才,只因人有了两分村钱,便可高堂大厦,美食鲜衣,使婢呼奴,轻车骏马……又有这些趋附小人,见他有钱希图叨贴,都凭他指使,真是个钱神”。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围绕白银流通,当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郭良伦《白银货币化之下的明朝中后期中国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023-12-2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天可汗”,还特意修了一条“参天可汗道”,方便往来,加强联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深刻的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据《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为实现“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的创新措施?归纳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和元朝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
2024-04-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丘逢甲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养成了“平居好学,手不释卷”的学习习惯。1889年殿试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他到署不久, 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野心,即弃官归台从教,主张以新思想新知识课士,迈开了其教育救国的第一步。“抗日护台运动”失败后,他总结归纳出失败的原因是“人民缺乏教育”。内渡后,他主持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强调学堂应“造就有用之学”,录取的学生应“以志趣远大者为上”,提倡男女平等,倡办女子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孔子之教为主义”,还开设了格致、外语、化学、生理卫生等科,由于同文学堂学生“多在二十五岁以下者”,故教学应该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凡“所出之题, 皆宜浅而易解者”。在学习中提倡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切莫人云亦云”。

——摘编自赖世极、赖惠玲《论丘逢甲的教育思想》


(1)据材料概括丘逢甲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丘逢甲关于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
2023-12-0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3-11-3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世家地主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瓦解了,门阀地主取代了世家地主的地位。门阀地主有世袭的社会身份和经济上政治上的特权,这是跟世家地主相同的。门阀地主跟后者不同之处,首先是,他们有世代传袭的私有土地,而不是国家的封国、封邑。其次,他们掌握的劳动人手大量是荫附于他们的农民,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部曲,不向国家纳税服役,不是国家户籍上的民户。再次,他们的剥削所得,不是跟国税统一起来的地租,而是跟国税分离的地租。

材料二   这本来是在社会大变乱时候选用人才的一种方法,但很快就成为形成、巩固以至扩大门阀地主拥有特权的工具……。隋唐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跟门阀地主竞争的越来越多的人,因而门阀地主的社会地位逐渐受到削弱,但仍然占有很大势力。

材料三   寺院地主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又一新兴的地主阶层。他们有宏大的寺院,有丰富的寺产,有人数众多的劳动人手。他们不纳税,不服役。寺院中的田地和资产,实际上是他们所私有。寺院中的劳动者,实际上是为他们劳动。他们各立门户,有师徒长期沿袭的财产和佛学传授系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据材料一归纳门阀地主与世家地主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维护门阀地主拥有特权的工具”是什么?概括隋唐时期为削弱门阀抬高新贵的选官措施及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寺院地主兴起对国家发展的消极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此问题?
2023-11-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之圣王禹汤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大禹躬行此道, 他深知“ 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禹“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   者得食, 寒者得衣, 劳者得息, 乱者得治 ’。”他“兼爱天下之百姓 ”,“遂得光誉令问於天   下 ”。

——摘编自(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

材料二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 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 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 ……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 《韩非子·饰邪》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墨家和法家眼中禹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墨法两家对 禹形象认识差异的影响因素。
(2)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2023-11-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乌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 世纪60年代起,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帕门梯耶尔设土豆宴席款待上层人士,劝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安托瓦内特穿印有或绣有马铃薯花图案的衣服,向陛下推介在衣服纽扣上别新鲜马铃薯花以示高雅、在巴黎郊区种了40 英亩土豆田,成熟后不收,任由饥饿和好奇的人们偷窃、食用、试种。他还研究土豆,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到1815年,法国的年产量飙升到 2100万公石,1840年猛涨到11700万公石。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二   马铃薯传播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法国得到推广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马铃薯对世界发展的主要贡献。
2023-11-1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明朝清朝
西藏封授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蒙古设行省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盟、旗两级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3例)。
(2)结合所学,填写材料二表格中①处的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归纳古代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2024-01-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宿迁青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21911年,清王朝谕令大臣沈家本主持修订新律法。在其倡议下,设立修订法律馆、编译外国法律著作、开办法律学堂,制定了多部新式律法。然而,本次修律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礼法”的大争论。礼法之争被《申报》报道,清朝覆亡后,相关法律被民国政府完善后颁行。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部分)

修律过程法理派礼教派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沈家本: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张之洞:“本法所纂,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
《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年),受抨击后修正。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把“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
《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如保留斩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

(1)概括指出材料中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并归纳法理派和礼教派两派争论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的《大清新刑律》。
10 . 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章程。章程明确了西藏灵童转世、军政事务等具体规定。……章程还规定,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归纳唐朝管理边疆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写出章程的名称及颁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民族政策成功的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